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银行启动境外理财产品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2:22 京华时报

  央行、银监会和外管局昨天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引起业内关注。多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允许银行筹集境内居民手头的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外,拓宽了境内居民的投资渠道。不过在政策出台的同时,目前各家银行的相关产品尚在研究之中。银行方面表示,由于这项业务涉及到汇率风险,因此在设计相关产品时,对规避汇率风险要花一番工夫。

  居民:两种形式投资境外

  新出台的《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将手头的人民币通过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而此前,居民只能将手头的外汇资产投资境外,从中获得收益。央行认为,《办法》的出台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高我国金融的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起到重要作用。

  《办法》规定,居民参与投资的形式可以有两种:一是将外汇资产交给境内商业银行,由境内银行委托境外银行进行投资;二是将手头人民币交给境内银行,由境内银行统一购汇投资海外。

  光大银行投行部负责人张旭阳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办法》的出台无疑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他同时认为,出于审慎的考虑,商业银行在从事这项业务时也将受到一定约束。《办法》提到,外管局将对境内银行的购汇额度进行审批;银行在做相关业务之前也必须获得银监会和外管局的双重许可。张旭阳对相关规定表示理解,并表示,从银行方面来考虑,所设计产品的境外投资对象也将主要着眼于债券、企业债等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招行北京分行首席外汇分析师刘维明认为,新办法的实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理财选择。海外金融市场相对成熟,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也很丰富。眼下,受央行票据收益下滑影响,境内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出现下滑。各商业银行如能把握新政策带来的契机,设计出对客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将有利于提高银行相关业务收入。

  央行: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央行昨天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751亿美元。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通过人民币购汇形式进行境外金融产品投资提供了充分保障。

  快速增长的境内居民存款余额也促使央行为居民寻找更多的生财之道。央行昨天在发布《办法》时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到31.8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6万亿元,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的资产管理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目前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尽管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一些外汇理财产品,但仅限于居民个人以自有外汇资金认购,而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金融资产以人民币为主,外汇理财产品仍无法满足广大居民资产组合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的需求。

  经济学家易宪容认为,新办法的出台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不久前也曾提出,我国外汇管理要逐步实现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过渡。新办法允许居民和机构通过正规渠道持有外汇,并以投资的方式获得收益,这样将提高居民的外汇持有意愿,从而促使人民币汇率更加贴近市场供求关系。

  银行:具体产品尚需等待

  “新办法的出台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避险能力是个考验。”光大银行投行部负责人张旭阳介绍说,虽然此前银行也曾推出过一些投资海外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比如光大不久前推出的“挂钩H股石油

股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在这类产品的资金运作中,银行只是将产品的收益部分以购汇形式投资海外。新办法出台后,银行同时获准将本金用于海外投资。这样一来,银行只有充分利用汇率避险工具才能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虽然银行已启动相关境外理财产品的研究,但他认为,在当前人民币处于快速升值通道的情况下,银行推出相关产品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李海洋昨天也表示,设计投资海外的理财产品需具备一定条件,他认为汇率避险能力相对强、海外网点相对多的中行或许更具备优势。中行新闻处有关人士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行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快推出相关产品。至于具体推出时间,目前仍无法获知。

  招行北京分行首席外汇分析师刘维明判断,在人民币汇率弹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大多可能是保证本金,且以人民币形式返还本金。只有这样,居民才会放心把手头上的人民币交给银行进行投资。这样一来,银行将独自承担起对冲汇率风险的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