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家访谈:为何金融人才奔京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09:34 金羊网-新快报

  对话记者任国庆唐松风

  在广州吸引金融人才的问题上,更应该反思的是金融产业发展政策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人才政策问题。如果说一定要在人才政策上有所作为的话,那就是,让高端金融人才的价值在市场上充分挖掘出来。

  “水深养鱼,水浅养虾”

  记者:哪些因素不利于高端金融人才进入广州、留在广州?

  牛鸿:广州是一个很开放、和谐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管是本地成长起来的金融人才还是外来人才,都很容易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问题是,为什么广州很多的高端金融人才会流向北京或上海呢?这其实和广州的金融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形象化的说,就是“水深养鱼,水浅养虾”。

  从广州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金融服务业的总量,在当地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是比较低的。

  而我们这里所讲的金融人才,主要是指金融产品设计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投资组合管理人员等高端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只有在总部机构才能发挥作用。比如说一款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一般都是在总部机构完成,各分支机构只是做营销等执行工作。

  以广州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总部只有1家,保险总部也只有1家。如果有适当的政策,能把金融总部留住,或者把其中的某些功能性部门留在广州,这样一来,自然地就能吸引到高端的金融人才了。

  广州宜明确规划金融格局

  记者:您对广州和深圳的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怎么看?

  牛鸿:广州和深圳都应该反思。为什么广东是个金融大省,但不是金融强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金融机构外流?

  深圳曾一度传出招商银行要迁走,平安集团已经将一些功能部门搬到了上海;广州方面,中意人寿和中英人寿的总部,也在去年相继迁到了北京。

  这种现象对穗、深两地来讲,都是具有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因为北京、上海的金融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强的行业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一些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产品设计、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这种优势,进而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进入。

  但反过来看广州,不但没有形成这种聚集效应,穗、深、港之间甚至还存在相互竞争的态势。举个例子,广州这么多的外资企业,他们的汇率风险管理业务大部分都是通过香港的银行进行的,这样一来,在本地区的银行反而没有分享到广东外贸增长中更多的利益。

  另外,穗、深两地也有不同之处。深圳目前已经对自己的定位做了明确,一是要做香港金融业的后勤中心,二是提出发展创业板市场。广州也应该对未来的金融业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规划。

专家访谈:为何金融人才奔京沪?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在金融业发展的早期,各地的发展架构没有明确,造成了目前三地的协调比较困难。

  金融人才结构性短缺

  记者:近年来,有很多金融人才流向了外地,这样会不会加重广州金融人才的短缺呢?

  牛鸿:人才流失的现状,我们只能谈些感性的认识。

  比如说,以银行业的“四大行”为例,在广东省的都是分行机构,基本是以营销为主,很少涉及到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工作,很明显,上述的高端人才都不在这里。当然,我们并不缺少一些非常优秀的营销人才,像吸纳资金人员、基金营销人员、发放贷款人员等,各家金融机构都有很多,不管是业务能力和职业精神,都是很优秀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州的金融人才并不缺乏。广州金融人才的短缺,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结构性的短缺。

  目前,人才的流动已经完全市场化,这种金融人才的“挖角”也很正常。只要遵守相关职业操守,我们提倡和鼓励形成这样一种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

  图:牛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