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行业专题--航空业 > 正文
 

一个航空业被搁置20年的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6:24 南方周末

  

一个航空业被搁置20年的梦

程不时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运10副总设计师回忆运10发展历程

  □本报记者 曹海东

  运10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它的启幕到落幕检验了中国航空界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家提出发展大型飞机之际,运10的经验值得总结

  这是一个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飞机工程,这是时至今日仅存的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飞机,这是一架中国航空人历经磨难造出的“大飞机”。20多年来它一直安静地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停机坪。

  2006年3月末,76岁的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在上海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首往事,不胜唏嘘。多年前的鲜花掌声早已变成喋喋不休的争议,平日程不时常常望着墙上挂着的一幅“运10”照片发呆,而他昔日的科研伙伴已纷纷凋零。

  1970年8月,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中国航空界飞机设计方面的3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上海用了近10年心血,在1980年,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架大型飞机。但由于特殊的背景和原因,运10项目却不幸中途夭折,中国大型客机的自主发展也因此停滞了20多年。

  第一代航空人

  新中国飞机设计工作起步于50年前。

  1956年,在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之后,当时的航空工业局召集徐舜寿、黄志千等筹建“第一飞机设计室”,徐担任主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按照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协议,其中并没有苏联支援中国飞机设计的协定,中国自己研制飞机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1956年8月,徐舜寿来到沈阳白手起家,领导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他担任主任,黄志千、叶正大担任副主任,建国后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清华航空系毕业的顾诵芬和程不时也调到了第一飞机设计室,其中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顾诵芬担任空气动力组组长。除了几位老专家,整个设计室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

  徐舜寿是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奠基人。1944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曾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学习,后来又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攻读力学。1946年8月归国。1949年3月,他在地下党的协助下携带飞机工作的资料到达解放区。解放后被授予国家二级工程师和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程不时认为,正是徐舜寿等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的航空业挺直腰杆。

  “当时中国的航空业主要是修理、仿制苏联飞机,培养了一大批制造苏联飞机的人员,但是却没有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飞机型号。”程不时说。

  徐舜寿主张摆正了当时航空业设计与使用之间的关系。“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先有生产,然后才有设计,设计往往变成了生产的一个科室。”

  徐舜寿提出飞机设计应该“熟读唐诗三百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设计人员应该每人至少要研究十种飞机,力戒抄袭仿制。

  “当时,许多设计人员对苏式飞机的具体结构比较熟悉,但徐舜寿明确提出反对‘唯米格论’,他认为新设计的机型应该是一种由中国设计师从世界航空技术中挑选的合用技术进行总体集成产生的,而不应该是一种苏联‘米格’飞机的变体。”程不时回忆说。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得以诞生。1958年7月26日,于振武试飞“歼教1”成功,“当时,他是擦了靴子底上的土才上飞机的。”39年后,于振武成为空军司令员。

  叶剑英元帅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特地从北京赶到沈阳参加了“歼教1”的庆功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运10上马

  1968年,“轰六”飞机设计成功。周恩来总理随后提出“能不能在轰六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1970年,运10研制任务下达,总装地点选择在上海。由于计划是8月下达,故被称为“708工程”。在此之前,外报评价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陈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坐不上自己的飞机,就比别人矮一截。

  1972年1月,在军委听取航空工业小组的汇报办公会上,叶剑英元帅指出,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集中全国力量来搞,“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一声令下,搞发动机、从事过运输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等各种飞机型号设计的3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都来到上海参与运10的研制。

  1972年8月上海市和中国第三机械工业部联合在上海召开了运10的总体设计方案会审会议。当时担任运10总体设计组副组长的程不时在全国方案讨论会上,讲述了论证报告,最终全体专家通过了“运10”的方案。运10正式上马。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内也有人建议应该购买英国的VC-10飞机进行试制,但是周恩来在1974年2月的批示中表示,“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的品种已够多了。”

  研制运10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大家有的在食堂工作,有的在包装箱上工作,住的都是上下铺的板床。”程不时回忆道,“夏天怕蚊虫叮咬,就用报纸把手脚包起来,但是又怕汗水滴在图纸上!”

  比艰苦的环境更让科研人员被动的是各种政治活动的冲击,研制这样一架大飞机受到想象不到的指责和干扰。

  比如对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坚持仿制者认为,一定要按照“图104”的翼根式,最多是仿英国的“三叉戟”,但决不能采用美国“波音707”采用过的翼吊式,“他们认为决不能学习美国人,甚至提出飞机工厂是反革命路线的桥头堡,而设计所是桥头堡中的桥头堡!”程不时说。

  工作人员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模型,然后放到风洞中试验,从中挑选了最适合“运10”的型式,将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下方。程不时认为,这种选择在5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然是正确的,代表了大型运输机的布局主流。运10设计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的设计中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设计人员编写了138个程序,有的程序直到现在都是大学教育以及其他行业的经典案例。“请老师讲算法语言,深夜到上海计算中心去运算数据。”

  而在飞机设计制造期间,反对者的意见经常让科研人员哭笑不得。运10的科研队伍中有专门研究生活设备的组,其中有人研究客舱内的卫生间设计。对此,一位负责人说:这是研究资产阶级屁股问题,直接从上海的弄堂拎两个马桶上飞机就解决问题了。

  另外,研制飞机需要有绘制模线的工作,因为飞机许多零件非圆非直线,需要用一比一的尺寸预先绘制出来。一位负责人认为,可以直接从宁波调两个裁缝过来,裁缝会划线。

  “有时我们参加全国航空技术研讨会,由于运10的研制首次采用国际通用的适航标准作为设计准则,别人甚至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但是最终,真正符合科学的意见占了上风。”程不时说。

  在试件的制造中,工厂的试制受到影响而不能保证质量,在“四人帮”倒台之后,接手“运10”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又协同工厂纠正了许多劣质操作部位,在随后进行的结构静力试验中,证明机体结构的设计完全合格。

  1980年9月26日,运10首飞上天。当年11月28日,路透社电讯认为,“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国家”。运10后来总计造了3架,一架做了静力试验,一架试飞,造完工65%。到1985年2月,运10从上海飞到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121个起落,164个小时,未发生问题。

  搁置运10

  但是,就是这样一架飞机在其成功试飞,且获得各方好评后,却最终下马。

  成功首飞结束三个月后,上海方面写信给胡耀邦,提出运10第三架已完成65%的工作量,现已停产,希望能把运10飞机继续搞下去。

  原航空工业飞机局局长胡溪涛在《我所知道的运10飞机下马的原因》一文中透露,在运10试飞前航空工业部就曾有领导坚持认为“这个飞机就是上不了天”。即使到了1986年12月的有关会议上,依然有人认为运10就是“四人帮”搞的。

  1981年1月国家民航总局以《对国产运10飞机的几点看法》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交报告认为,“运10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而且民航1980年的十年规划中没有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民航总局当时的表态动摇了一大批人的信心。

  一位原航空部官员后来撰文,也认为运10设计参考了“波音707”客机,下马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用户”、“可靠性还未验证”。但是程不时告诉记者,波音一位副总曾撰文说,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而是中国发展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锻炼的成果。程认为,在各项飞机性能上,运10达到了我国20世纪内研制过的民用飞机从未有过的水平。

  1981年2月第三机械部向中央财经小组上报《关于运10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请示》,提出引进美国的DC9-80飞机。后来1985年上海飞机制造厂与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合作组装麦道82飞机。

  久争不下之后,1981年6月,第三机械部和上海市召开“运10飞机论证会”。程不时告诉记者,此次论证会提出了“工程不要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要丢”的思路。同时该会议提出三种所需经费方案,并且有了交付15架飞机的构想。

  虽然当年12月,中央领导曾表示今后国内民航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但是随后,民航总局向国家经委报告认为,运10飞机在取得适航证前,也不宜加入国内长途航线货运工作。

  这就意味着在客运和货运方面,运10都不可能获得国内订单。

  1986年,运10因“缺乏经费”而中断试飞。至今,当年的专家建议全部落空。中国为发展航空而建立的风洞,也闲置在成都山区。

  而对于民航局的态度,程不时告诉记者,后来代表民航总局在全国专家会议上表态“中国不需要大飞机”的人士私下曾表示,他只是执行民航高层的意思,他个人是非常支持运10工程的。

  3月22日,程不时给记者播放当年运10的纪录片,虽然电脑上没有声音,老人却不断介绍画面上的每个人,有时他盯着屏幕沉默好长时间。

  “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世界第一架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就试飞成功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当时《旧金山观察报》在头版以社论惊呼‘中国人在航空领域把白种人抛在了脑后’。运10搁置后,直到现在中国的干线飞机又要从零开始!”程不时感慨不已。而谈起温总理在全国“两会”上宣布,国家将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时,这位76岁满头银发的老人,又激动不已,遐想不已。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4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