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记及其他》,朱伟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朱伟大概是太过得意于他风姿绰约的文字功夫了,以至于他的这本旧文兼新作的结集《作家笔记及其他》免不了烙下过多卖弄才华的印记,独缺少人和人打交道、攀交情时的
那种口吻,不多不少是个遗憾。
上世纪80年代,朱伟曾在《人民文学》任编辑之职,跟当年那群意气风发的作家厮混得滥熟,根据他本人的事后回忆,“想从个人印象和个人判断角度,将熟悉的作家们一一刻画出来,集成一部个人观点的文学史”。《作家笔记及其他》恰是这样一本书,此书写得挥洒自如,咳唾成珠,可惜关于他和作家之间的交往故事稍嫌薄弱,反倒缺乏了那种“口述历史”的生动真切。
不过,在朱伟华丽的文字背后,也还隐藏着若干细节,的确有若非打过交道、有过交情不能道出的妙处。
此书中有关阿城的那一节文字或者要算是最有趣的。朱伟写阿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急匆匆地辞职,拉了一个什么文化公司的牌子”,因为要约稿之故,“找他,必须午夜碰头之时或清晨九点之前。我熬不得夜,每次选择早晨八点后登门,那门总是虚掩着,屋里烟气酒气臭气混杂在一起,床上总是蜷缩成的一团,从被窝里钻出来的声音总是:‘讨债的鬼又来了?’‘还没到年底,你就讨得那么凶。’终于有一天,那堆被子倦倦的说:‘债清了,桌上放着,你自便吧。’阿城的字是很不舒服的那种蝇头小字,就像他蜷缩在被窝里的那种状态。但纸面上极干净,基本没有什么涂抹的痕迹。”这就是非有此交情不能写出的精彩之处,刻画得非常入神。
《作家笔记及其他》中提到的作家或者文化人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林斤澜、刘索拉、史铁生、余华、张承志、冯亦代、陆文夫等,个个分量十足。同样是因为交情不浅的缘故,在朱伟笔下,各自有其性情。
比如,他说张承志,“一位女编辑说:‘如今那么多人都在那里装男子,装来装去,还数他最像。’”
说余华,“他内心极其敏感,对日常琐事的反应却又极迟钝。冬天我们家暖气烧得奇热,他穿两件厚毛衣热得满头大汗,叫他脱掉一件,他却说不热。”
说乔冠华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洪晃,“一如既往地迟到,而且每次迟到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洪晃好像不能连续、连贯地说中文,英语表达得流畅好像多少带点高雅气质;而中文除了插科打诨之外,说到正经地方则多少会漏出一两句粗言秽语。”
这个对洪晃的评价其实也适合于《作家笔记及其他》这本书,偏偏就是在高雅文字之外,不经意漏出的那些局部,才有所谓“非有交道不能道”的笔下生花。
本报记者 周之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