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防范赝品要“小题大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9:41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唐松风

  随着近年来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热,拍卖市场不断传出天价的成交纪录。如陆俨少的作品《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有史以来的“天价”。可以说,中国书画艺术品的拍卖市场从没这么好过。而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全国收藏者队伍已经超过7000万,大有上世纪90年代全民炒股的架势。但伪造、仿冒的赝品层出不
穷,混入市场以假乱真,令很多人叫苦不迭。专家提醒普通收藏爱好者,不要盲目收藏,“小题大作”才能减少或避免“吃药”或“呛水”。

  赝品泛滥

  书画收藏市场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困扰藏家的赝品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上,为了满足一些资金有限的藏家的需求,曾经有一些仿品在拍卖市场上流通,但是买家、藏家都心照不宣,仅以仿品的价格进行交易,这可以当作是出于善意的模仿。但是随着作伪技术的提高,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刻意仿造艺术品,并且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公开在市场上以真品的价格出售。越是热门的艺术品就越是受到仿制者和伪造者的青睐,从而赝品也就越多,大大扰乱了市场秩序。

  “赝品存在其实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一般市场上赝品和真品的价格差距比较明显,买家和卖家都心里有数。”广州画院院长、著名国画家方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赝品其实古来有之,流传至今的很多名作也说不清楚究竟是赝品还是真迹。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王羲之《兰亭序帖》就不是原作,而是唐宋人的摹本。临摹则和写生一样,一直是学习国画的基本途径。古代讲究师承和门派,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临摹先生的作品。中国古典画论的六法之一“传移模写”,也说明了临摹的重要性。

  “不过我认为赝品不是艺术品,它介于工艺品和艺术品之间,工艺品允许复制,但艺术品一旦复制则失去了自身价值。”方院长表示,“赝品的价值比工艺品高而比艺术品低。如果卖假画明确标赝品价格还可以接受,怕就怕明明是假画而以真品的价格欺骗收藏者,扰乱整个书画市场的秩序。”

  

防范赝品要“小题大作”

  上图:4月1日首届收藏艺术交流交易会上展出的名家书画被指“无一真品”。

  (庄小龙/摄)

  打假两难

  目前书画市场上赝品“鱼目混珠”,但却难以像对待其他商品一样打假。方院长认为,在识别赝品的技术操作上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防不胜防,现在很多赝品不是仿名家,而是仿一些“很偏”的画家。以前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赝品的画家如今也有很多人愿意仿其画作,让识别难上加难。二是利用地区差异,比如在广州市场上仿北派画家、浙派画家的作品,利用广州的业内人士对北派画家和浙派画家的风格和细节不太了解,抓住区域差异这一点,大做文章。

  书画市场打假的真正障碍是,对书画的真实性没有一个客观标准。现在鉴定书画的真伪主要是靠专家鉴定。但书画鉴定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它主要从事博物馆藏品鉴定和司法鉴定,对民间收藏过问甚少。另一方面中国书画界历来有尊老和流派对峙的传统,所以在一些时候,专家鉴定也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甚至连个别作者自己都不能判断自己的书画是真是假,在北京就有一个连作者自己的话都不能算作判断标准的案例。

  据了解,也有些人是故意不认账,比如他画了画送人,别人拿去卖了,他就不认账,或者他的作品拍卖时价格太低,他就说那是假画。还有画家看到一幅冒充他的画拍了个天价,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就默认赝品是他的作品。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些书画家借赝品炒作自己——他要告诉人们,有人在仿冒我的作品,这好像能证明他的市场有多么红火。

  危害收藏

  “广州第一批进入书画收藏市场的人已经受伤害退出了,基本都不愿意玩了,现在进来的都是在投资股市和房产方面遇到阻力的第二批人。”方院长在言及赝品对书画市场的影响时颇为无奈,“广州书画市场一直热不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赝品的泛滥对收藏者来说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现象,对于保护艺术家也极为不利。赝品会侵害画家的著作权,一幅书画艺术品的价值其实是包含了一个书画艺术家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但赝品却在迅速的临摹甚至是伪造中批量生产。这就像盗版对唱片工业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一样,书画艺术家们也会饱受赝品的消极影响。

  赝品的大量涌现,很多人归咎于造假者。但是一些职业道德不高的画家自身原因也不可忽视。正因为赝品有市场需求,画家本人有可能为利益驱动参与其中。有的画家因为某张画出了名,自己就组织一帮学生在工作室里大量复制,私下出售,这是自己仿自己的赝品。这样可能会毁了整个艺术市场。

  专家建议,识别赝品主要还是靠收藏者眼力,不要轻易下手收藏。即使要收藏,也一定要先做研究。在参观博物馆的展览、请教学者专家、收藏家等之外,还要“小题大作”,即选择一个很小的题目,再专注去做深入探讨。因为人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而“小题大作”则会令人在收藏的过程,领略到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也有助于积累经验识别赝品,免受财产之损。

  (含辛/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