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图文]“中国制造”的明天和后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7:5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是重视“中国创造”还是做强“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明天和后天

  编 辑 点 题

  “中国制造”的尴尬是近期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在一些西方人眼里“中国制造”几乎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在美国的产品召回目录上,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地在中国。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带有歧视性质的商标——“非中国制造”的注册更是为这一热点话题添了一把火。

  不少有识之士为“中国制造”诊病开方,认为“中国制造”的两根软肋是技术和品牌,而工业设计与细节方面则凸显了“中国制造”的外功疲软。面对“中国制造”如何摆脱困境的重要课题,很多人说,当务之急是抗击咄咄逼人、严谨务实且正迅速本土化的洋品牌,打造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中国自己的世界级品牌,惟有“中国创造”才能刀剑合璧笑傲江湖!但是,“中国创造”的实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各界在强调“中国创造”、力主自主创新、
自主品牌
之时,对“中国制造”还能开出什么样的药方?如何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不是“只有‘中国创造’有前途”?是不是制造是低价值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本文对这一话题的思考,提醒人们即使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

  

[图文]“中国制造”的明天和后天

  在以“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上,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体把脉“中国制造”。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第二集团科技委主任张彦仲在演讲。

  闻 子 摄

  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本质就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比较优势”理论家们总是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要素便宜,所以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应该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似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永远掌握高端技术,制定游戏规则;而发展中国家永远要依靠低廉劳动力来谋取所谓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变化,德国、美国、日本都是从“比较”落后实现赶超的。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又有人认为“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种种观点孰是孰非?

  实际上,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的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目前我国尚有数以亿计的初级劳动人口,这种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改变。制造业是这些人主要的就业机会,即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即使“中国创造”已经享誉全球,我们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否则,让那些初级劳动人口到哪里去寻找就业机会?服务业能创造出那么多就业机会吗?

  所以,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我们不仅需要精益制造、为小众制造、高效率制造,也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相对粗放型的制造,这是中国独特国情决定的。

  谁拖了“中国创造”后腿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制造”虽然很大,却明显太弱,同时,“中国创造”无疑太少。

  对于大量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应该首先致力于做好“中国制造”;已经有了一定制造基础的中国企业则应该做强“中国制造”;而那些领先型企业无疑应该在“中国创造”方面多做一些尝试,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先行者。

  问题在于过去20年来,中国市场机遇太好,太容易赚钱,中国企业无需创造,只需做好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就能成功。在他们的成功中,本来就没有创造的影子,现在突然要求他们做好“中国创造”,真是赶鸭子上架,他们即使有想法,暂时也做不到。因此,做精“中国制造”才是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首选。

  中国创造能一步到位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中,产品设计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事实是,产品设计的附加值很高,但是设计在产品总体成本中的比例却很小。产品设计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被认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新的突破点。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不断挺进,产品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生产制造企业开始把产品设计提升到企业战略的位置。

  在三星发展的三大战略(即改进企业管理层、树立全球化观念、重视设计的价值)中,“重视设计的价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三星运用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管理系统,大大增加了工业设计师在产品开发、营销等领域的参与度。无论是三星手机、数字电视、显示器还是MP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重视“设计”这是三星在最近10年来能够突飞猛进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行进途中,直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在这个特殊阶段,设计的价值会变得越发重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必要以“设计”为突破口。“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做起,而是可以从商业模型的转变、设计观念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做起,通过“设计”这个环节,强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创新型应用,也正是由于“中国创造”不可能一步到位,决定了有必要将做强“中国制造”作为走向“中国创造”的跳板,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最现实的成长道路。

  在昨天和明天之间求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没有“中国制造”这个概念,20年后,又有一些人沉迷于“中国制造”的表面繁荣。实际上,“中国制造”既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糟糕,也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好。“中国制造”的危机和潜力同样巨大,“中国创造”的贫乏和潜力同等惊人。具体到企业,则分别面对不同课题:

  对于没有“中国制造”的企业,是否能首先实现“中国制造”?

  对于已经有了初步的“中国制造”的企业,能否从组装车间进化到工厂、再进化到高效率的精益制造?

  对于单纯制造型企业,能否推出自有品牌,向价值链的高端进军?

  对于贴牌的企业来说,能否自己创牌?

  对于领先企业来说,能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创造”的旗手?

  对于不能直接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型企业,能否先从“设计”入手,做到有声有色?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未来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将长期共同成长。

作者: □ 卢 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