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波接一波的降价浪潮,中国医药行业同时上演着一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现代版——药店包围医院。一浪高过一浪的药品降价风潮中,出现了几家甚至十几家药店包围一所医院的格局。与此同时,医院也展开了“反击战”——防止处方外逃。
现在,从哈尔滨到昆明,从杭州到乌鲁木齐,几乎所有城市的大医院都被药店团团包围。一些药店在门口打出巨大横幅,如“在医院看病,来这里买药”和“拿医院药方买药
送交通费”等,公开向大医院叫板。
对此,一些医院打响了“反击战”——防止处方外逃。西安市一些医院将划价和收费合二为一,病人拿到的药费单上只显示总的药价。有的医院处方只写内部的药品代号,患者和外面的药店根本无法“解码”。
“处方就是生命。”一位药厂财务副总监记者道出了医院奋起反击的原委:每个医院都有类似药品审查委员会的组织,由院长、副院长、药房主任等要职人员组成。一种药品能否进入医院药房,他们说了算。南方某大城市的行情是,一种药进入三甲医院药房至少要2万元公关费。
医药代表请药房的人清点每个医生开某种药的具体数量,然后按事先讲好的回扣,把钱返给医生。如果这个月的回扣没有及时送到医生手中,下个月你代理的药就绝不会出现在他的药方上!
围绕着处方,围绕着药品,医院和药店的博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方正说:“低价药店之所以比医院便宜,关键在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消灭了中间商。”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的常规药品价格比医院低30%左右。比如金刚藤胶囊,医院价格是39元,一树只卖16元;胃药胶囊,医院价格为26.6元,一树价格是15元。
为了抢占市场,产生广告效应,我国绝大多数药品连锁店在进军新的市场之初,都会采用大幅降价的促销策略,也确实获得了百姓的青睐。
然而近年来,武汉、南京、西安、长沙和杭州等城市都出现过针对低价药店的打砸、盗窃行为。制药企业和药品代理商也经常采取联合抵制降价、停止供货等手段打压低价药店。
低价药店不仅要应付制药企业和药品代理商的打压,同时也要面对着同行间的残酷竞争。据了解,上海目前有1800多家药店,北京有1600多家药店。如此“庞大”的同行群,是他们必须挣脱的一张“网”。
虽然低价药店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但是它能否打破有医院垄断的价格坚冰,再次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品价格处副处长茅菊英认为,首先,我国药品销售终端在医院,其市场份额占85%以上,平价药房的药品销售总量太小。其次,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处方药不允许外流,有公职的医保人员也不可能拿着处方到平价药房购药,同时,平价药店中处方药品比例也较低,可供选择量小。第三,平价药房绝大部分不是定点药点,它们最大的消费群体是自由职业者、下岗工人。
研究表明,医院对药品市场价格下降有极大的拉动作用,按现在市场份额计算,药店要下降5%才能拉动整个市场的1%,而医院只要下降1.2%,就能拉动市场的1%。但要想使医院药价下降无异于与虎谋皮。
本报记者:陈春园 秦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