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的利弊争端近日再起波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对“盲目海外上市”提出了措辞激烈的批评。纪宝成认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
纪宝成教授如此坦陈“担忧之心”,也旋即把自己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位置。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同时也激起不少人的反对,两种声音各执一端,推动碰撞走向
高潮。
国有资产流失之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1993年至2005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至少600亿美元。到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中,80%都是具有垄断性资源的优质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均是以低市盈率在海外上市,价格比国内资本市场同类企业低20%以上。
大中型国企海外上市都是“轻装上阵”,剥离不良资产,国家进行注资,这些成本实际上都是由纳税人也就是老百姓来承担,这些优质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获得高利润却为海外投资者分享。
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我仍然坚持这样的判断,大型垄断企业的海外上市,是国有资产和国民财富的最大的流失。
垄断性资源的很多资产是应当估算价格的,但实际情况是,其中的生产性资源被剥离出来,按净资产的价格卖到了海外,而被剥离下来的滥资产却由国人自己背着,这无异于拿钱送给被人,国内企业出国是作了一回“活雷锋”。
中央财大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优质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是相关企业的股票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价格出售,不出现压价出卖等操作,就不会有国有资产流失或低价转移的情况。
海外证券市场较为发达,具有足够的市场容量,这些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通过融资和再融资,可以满足资金需求为我所用。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纪宝成教授所提供的数据,所依据的来源不是太清晰。当然,在海外上市的一些公司和当地券商合谋,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只是资产的低价转移,而不是资产的消失,这种资产的低价转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控制的。
大量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这是一条必然的路径,从大方向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讲,还应当防范各种形式的“上市陷阱”。
国内资本市场边缘化之争
纪宝成:至2005年底,在海外上市的近310多家中国企业的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亿美元,为深沪两市A、B股市场可流通市值的2.39倍。
大中型优质企业的大规模海外上市,将加剧国内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导致市场稳定性大幅失衡,资源配置功能下降,加剧市场发展的恶性循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愈演愈烈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潮,正使中国本土资本市场面临边缘化的危机。香港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内地市场则沦落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
中国应重点从发行机制、定价机制、监管机制、培育多层次融资体系等方面进行改善、重构,以更高的融资效率、更透明有效的监管、更切实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来吸引中国本土优质企业积极在本土市场以合理的价格上市。
贺强: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还不至于造成国内本土资本市场空心化、边缘化的后果。
中国是一个大国,企业相对比较多,要造成企业空心化进而经济空心化,是不大可能的。尽管一些企业走了出去,但是它们的注册地还在国内。中国证券市场不会因为哪些企业走了出去而在整体质量上受到太大的影响。
胡俞越:对内地资本市场空心化的担忧是多余的,非但内地的企业要更多地走出去,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性和稳定性,而且,国内也要加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和资本的到来。
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真正缺钱,如果能让14万亿的储蓄存款动起来,把它们盘活了,找到更多的理财工具和投资渠道,再让股市活起来,把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上去,加上7000万股民的庞大参与者,国内资本市场将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经济安全之争
纪宝成:这种趋之若鹜的海外上市大潮,具有强烈的盲目性,已经成为危及中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因素之一。
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龙头企业的股权让境外战略投资者持有,在长期看来也将削弱国家的有关控制力。
李振宁:国内很多企业还存在着盲目的崇洋媚外现象,甚是推崇海外上市,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企业像资源类企业,包括一些重要部门,外资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实际上是把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拱手让给了外方。
事实上,国外资本的投机力量要比国内大得多,所以对一些重要资源定价权的旁落,将会严重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贺强: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时候,管理层在策略上会有所考虑,有的企业适合到海外上市,有的却不适合。
比如,一些高科技企业、军工等战略性企业以及产品客户主要在国内的企业,就不太适合到海外上市。而到海外去上市的多数是一般性的市场化企业。所以,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至于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是否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从经验上来说还是从理论上来说,其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并非是无根浮萍,无论其国际化程度多高,都是会把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或流程放在本土,都会把其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本国。特别是当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练得一身功夫之后,回馈国内市场是它们的必然选择。比如,最近H股公司纷纷希望回国内市场上市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只会对对国家经济安全及经济发展战略起到正向作用。
本报记者:张汉青 实习生:闫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