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遴选上市承销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27 京华时报 | |||||||||||
工行加紧实施年内上市计划。本报资料图片 战略引资告一段落的工行开始向投行发出上市保荐人和承销商资格投标邀请。记者昨天了解到,包括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高盛等多家投行接到了这份邀请函。在邀请函中
7投行纳入备选名单 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高盛、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美林集团、摩根大通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被工行列为上市保荐人及承销商的备选对象。记者注意到,在工行此次选择的这7家投行中,有两家与工行有着密切合作关系,它们分别是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去年底,高盛牵头的财团共斥资37.8亿美元入股工行,其中高盛单家入股金额约为10多亿美元。此前几个月,工行则与德意志银行签署投资银行业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尽管工行有关负责人曾多次重申,工行与任何一家国际投行签署入股或业务合作协议,并不代表合作方就能获得该行的上市承销资格。但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一家计划在年内上市的银行,如何尽快在海外实现上市才是其最终的奋斗目标。在这种前提下,选择一家自己熟悉的投行机构不仅可以促进两者间的合作关系,而且可借此减少工行在合作过程中为对方支付的相应成本。 工行有关负责人昨天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银行方面还未确定最终的承销商名单,相关的遴选标准也暂不便公布。 争食3亿美元大单 对寄望借国内银行上市发大财的国际投行而言,成功当选工行的上市承销商等于是领到了一张价值3亿美元的支票。这笔收入不仅高于建行向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开出的1.5亿美元,也比高盛作为承销商在中行获得的相应报酬要多得多。 业内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工行此次在港集资金额为100亿美元,根据国际惯例,上市银行支付给承销商的保荐费用将是集资金额的3%。 “3亿美元大单自然不是想拿就拿的,”一家银行的投行部人士向记者解释说,上市承销商所起到的作用即是帮助上市银行出售股权募集资金。他们不仅要为银行上市过程中所涉及的路演、推介等步骤提供具体的营销策划方案,包括定价建议,还要帮助国内银行与国际监管机构就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沟通,促进上市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银行选择的上市承销商一定要在当地资本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工行此次备选的7家机构可谓是高手云集:既有此前成功护航交行在港上市的汇丰控股,又有建行和中行分别选中的中金和高盛。瑞士信贷和美林虽几度落选国有银行的上市承销商,却在中小银行中颇有口碑,在香港市场也享有较大知名度。 “与工行选秀相伴的,必将是一场发生在7家投行间贴身肉搏战”,一位参与此次竞标的投行界人士坦言。 最快9月赴港上市 虽然工行目前对其上市计划的宣传口径仅限于“计划年内上市”,但有来自其第一大股东汇金的消息透露,工行最快将于9月在港挂牌。 汇金公司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错开与中行的上市时间,监管部门将工行的上市时间敲定在9月。上市地点则与中行和建行一致,均为香港。 历经完一轮艰辛的财务重组后,截至2005年末,工行资本充足率为10.26%,不良贷款率为4.43%,两项指标均超出银监会规定的上市银行水平。根据该行今年新确立的经营目标,2006年底,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4%以上,不良贷款率则要控制在4.2%以内。 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工行选择了向战略投资者发行新股这一相对谨慎的方式,使得其战略引资一举获得监管部门的首肯,未像中行一样浪费时间。 工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该行还将在资金管理体系、总行部门设置、激励约束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总行部门设置改革主要体现在信贷管理、资金营运和会计结算等部门上,而进行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为提升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控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