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珠三角遍地香港城争建澳门街 盲目投资日显颓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8:04 经济参考报

  

珠三角遍地香港城争建澳门街盲目投资日显颓势

“香港零关税商品城”曾在珠三角地区峰拥而建。(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作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衍生的一大新生事物,“香港零关税商品城”(俗称“香港城”)曾在珠三角地区峰拥而建。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考验后,“香港城”们却日显颓势:有的惨淡经营,有的改换门庭,有的甚至陷入清盘关闭的窘境。

  曾经红火一时 如今日显颓势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自2004年1月1日起1000多种港货可申请零关税直接进入内地销售,港澳永久居民可在广东境内申请个体工商户。于是,珠三角各地纷纷争建“香港城”“澳门街”。

  “香港城”、“澳门街”均位于珠三角大中城市内繁华商业地带,相当部分集中于珠三角大中城市兴办的各类CEPA商业市场内。入场经营的港澳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服装、金银首饰、钟表、日用

化妆品等商品
零售业
务。

  这一新兴的业态,曾经红火一时。如广州浚泰百货抢先在北京路推出内地首个香港零关税产品专卖区——北京路“香港零关税商品城”(俗称“香港城”)。首期1300平方米、200多个档位被一抢而空,月租价曾高达4000元。迟来半步的香港投资者只好火急火燎地等待二、三期工程。开业初期,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最高峰时达到15万人次。10平方米一个的商铺,有的日销售额超过2万元。

  “香港城”的兴建也在广东掀起了一股港人争当广州个体户的热潮。2004年广东新增港澳个体户以每月百户的速度递增。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5年7月底,广东省实有港澳个体工商户1658户,资金数额7679万元人民币,从业人数3280人。港澳个体工商户分布于17个地市,95%集中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

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大中城市。

  然而好景不长。当各地还在上马“香港城”项目时,已建的“香港城”已频现不景气。有的商铺尽管租金一降再降,也没人愿意接手,有的香港经营者宁愿放弃押金也要撤出,而留下的商铺有的几经转手,有的干脆无人问津。“香港城”的萧条与所处黄金商圈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

  备受关注的广州市北京路“香港城”就是突出的典型。2004年1月刚开业时,商城内还有200户经营业户,其中194户为港澳人士经营,而至去年,经营户仅剩下112户,而且经营者中的港澳人士比例也大幅减少。有相当部分业户退租撤场,还有部分业户长期拖欠租金,原有三家管理方中也有两家退出。由于生意清淡,难以为继,记者日前在该“香港城”看到,商场大门紧闭,已准备转业改行了。

  广州北京路“香港城“的遭遇并非特例。当时刚刚开业70天的东莞第一家CEPA城——常平香港商贸城即告关门;而深圳、惠州等地的CEPA城也在艰难度日中。

  两大主因造成“冰火两重天”

  从红火一时到迅速衰退,曾被业内外人士看好商机无限的“香港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记者调查发现,三大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

  首当其冲的原因事盲目投资导致发展难。CEPA于2004年初正式实施时,内地商界普遍认为兴办“香港城”、“澳门街”等CEPA商业市场是难得的商机,各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将搞好CEPA商业市场建设作为本地招商引资的一条新途径,加之各类媒体的热情宣传,珠三角遍地建“城”。

  深圳市经贸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深圳已有形成规模的CEPA商场四五家,以罗湖和福田区为主,东门、上步路和华强北等商业街也有以CEPA为招牌吸引顾客的商户。

  然而,各地兴办“香港城”的盲目性较大。以广州市为例,越秀区在北京路开办了首家以“港人经营港货”定位的浚泰“香港城”后,荔湾区随后创办了多家相同定位的CEPA商城,其他各区也都进行了同类商业市场的筹备。然而全市范围内港澳个体工商户尚不足700户。

  其次,“香港城”门槛低、无特色也是致命伤。

  “香港城”招商和开业之初,大都坚持设立两大门槛:商户经营者必须是港澳永久居民、进城货物要持有港澳原产地证明书。但一段时间后,许多消费者却发现,“城”中的货品有大量内地产品,甚至还有消费者在“香港城”中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于是一些“香港城”在一期招商时还要求是港澳居民,二期的条件已大大放宽,一些时尚产品都可入内了。

  与此同时,所售产品同质化则是“香港城”难以为继的致命死穴。一位零售业的业内人士分析,在“香港城”内,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廉价港货要么档次太低,要么令人不太放心,还有很多商品与内地产品相差无几,因此受到冷落。

  广东省工商局曾对全省的“香港城”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显示,香港城经营品种虽有相应的地区差别,但经营模式和类别却几乎同属一宗。涉及的商品性质也相对局限于日用、轻工百货以及连锁品牌商品。交易模式单一、重复,规划的商品雷同,经营圈不宽,同时分区布点有限。

  暨南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吴立广教授指出,各地CEPA商业市场开业初期,按开办者和经营者的本意,市场经营的产品以香港、澳门生产的商品为主,因此其对外宣传“港人经营港货”等口号,也确实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者也开始从内地进货,市场销售的商品与当地其他商业圈的基本相同,而真正产自香港或澳门的商品却寥寥无几,“香港城”、“澳门街”的商品特色已无从体现,宣传与实际情况的反差使其对消费者失去吸收力。

  职能部门规范力度亟待跟进

  一年多的时间,CEPA商业市场由初时良好的经营效益和经营秩序发展到今天的效益日趋下降和频繁出现的经营者与市场开办方、市场管理方间的纠纷,港澳个体工商户也感到难以适应内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手法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香港城’在珠三角的迅呈颓势,根子在于兴建‘香港城’是赶了巧的短期行为。”吴立广一语概括了“香港城”失败的症结所在。“‘巧’在了CEPA实施后独特的商业时机,但规模和品牌的障碍终是难成气候。”在他看来,经营招商把关不严、小型营利性买卖经营短视等造成了“香港城”的先天缺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8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