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沿街叫卖百年怀远三绝修成正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6:0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百年小吃从走街穿巷到工厂化经营,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这三种发源于崇州怀远古镇的小吃今天有了统一的名字———“怀远三绝”。短短三四年时间,“怀远三绝”就迅速成长壮大,结束了百年的走街穿巷的叫卖历史,进入了大规模的工厂加工时代,变成支撑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现场

  “三绝”一条街飘香

  在崇州怀远古镇长大的孩子们,忘不了童年时代那声声“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的吆喝,而这三种小吃也慢慢成了怀远古镇的代名词,

  走进位于崇州、大邑、

都江堰三地交界的古镇怀远,路两旁的饮食店几乎家家都打着“怀远三绝”的招牌。到了街口,一幅幅红底黄字、跨越公路的横幅,醒目地打出了“唐记”、“黄记”、“竹记”等“三绝”招牌,有些横幅上还专门用其他颜色夸张地标出“曾经接受XX媒体XX次专访”的字样。

  阵阵裹着鲜肉味的釉叶清香随风飘来,循着香气往里走,10来家“三绝店”沿街两侧依次排开。各家店红底白边的大幅店招迎风招展,上面都清晰地印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和经营者头像,而“正宗三绝”这几个字几乎在每个店招上都少不了。店招下则是如山的叶儿粑、冻糕和豆腐帘子码放得整整齐齐,商家们正在将客人购买的小吃装进同样印有店招和老板头像的包装盒内。

  “这就是刚打造的三绝一条街。”怀远镇副镇长侯仁国看着一派热腾景象,欣慰地笑了。他并不关心到底哪家才是正宗的“三绝店”,“有了竞争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品牌意识不够,“怀远三绝”以前一直是各家分散经营,没有形成一家叫得响的品牌。去年,怀远镇政府开始着力打造“三绝街”,将所有的“三绝”生产经营户引导到这条街上,帮助他们不断改进生产质量和包装,并注册商标,创建自己的品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怀远镇上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经营“三绝”小吃,每年有多少销售额?年轻的副镇长侯仁国虽然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他可以肯定的是,“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小吃的利润很高,带来的收入不少,同时也解决了镇上很多就业问题。”

  历史

  走街穿巷叫卖百年

  对于“三绝”过去的历史,怀远镇政府一本关于怀远历史文化的小册上有着这样的介绍:清同治二年(1863年),豆腐帘子作为商品上市;民国初,民间食品叶儿粑、冻糕,开始作为商品上市。

  在82岁老人唐明泉的记忆里,小时候只有要过年时,家里才会做叶儿粑、冻糕和豆腐帘子,平时偶尔才有货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小时候最喜欢听到‘叶儿粑咧’这个叫卖声,叶儿粑包得有肉,每次都要缠到父母买,可以打哈牙祭,安逸得很。”老人讲起冻糕,双手合拢,放到颈边作睡觉姿势。“那个时候的冻糕不像现在的冻糕,只有掬起的手那么大,以前的冻糕还有个名字叫‘枕头糕’,有枕头那么大。蒸之前要冻上10天半个月的,才能成型,一大家子人都吃不完一个,所以街面上其实很少能看到。”

  “而豆腐帘子平时就更难看到了。”唐明泉老人至今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为什么只有怀远的豆子才能做成豆腐帘子,“就连隔壁元通镇的都不行。”

  “三绝”中,冻糕在解放前就卖到过四川以外的地方,老人至今收藏着一位叫卜生的诗人写下的诗歌:文江名小食,航运旧京都。染黄如金锭,洁白似明珠。呼来盘中品,疑是塞上酥。问君何能而,技艺穷天厨。“解放前,就有人把冻糕运到南京去过。”

  1958年,怀远街上成立了一家集体小食店———“东方小食店”,唐明泉是小食店10多个员工中的一位。“店子开张后,我们就把这三种小吃和其他一些常见的小吃都作为常设的食品,并进行了改造,弄成差不多现在这样子,供应给群众。三绝应该是那时候才走到一起来的吧。”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声音止不住微微发抖:大人小孩都喜欢吃,每天都供不应求,有时候还要走下“后门”,提前打招呼才买得到。“可惜后来原料跟不上,特别是粮食缺乏那两年,叶儿粑还一度变成了棉花草馍馍。”

  转折

  自驾游带旺“三绝”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唐明泉和小食店其他一些老人退了休,小食店由唐明泉的儿子唐君展继承,另外也有几个小食店的老员工自己开起了“三绝”店,但他们仍然都合用着小食店的工商登记号。

  唐君展沿袭了小食店的风格,继续为小镇上的人提供热乎乎的叶儿粑、冻糕。这样维持了10多年,街上仅有的几家店仅能维持生计,但并没能发展壮大。

  2002年后,当时还在老街开店的唐君展发现,前来买叶儿粑的不仅仅是小镇居民了,经常还有各式各样的汽车来到小店门口,停在路边,吃上几个冻糕、叶儿粑,有的走时还要带上一口袋。“有时候同时来几个车子,等到起买,把老街的路都堵死了。”唐君展敏锐地感觉到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给“三绝”带来了商机,当年,他就将小店从老街迁到了新大街上,并扩大了门面,增加了人手。在店门口,他把“唐叶儿粑”的招牌大幅亮出,还专门制作了精美的硬包装盒,以方便携带。

  与此同时,镇上其他人也嗅到了“三绝”钱景的味道,纷纷在新街开起了“三绝”店,而且都亮出了“正宗”的招牌。“怀远三绝”在经过百年的走街穿巷历史后,开始进入了新的时代。虽然各店之间并没有达成协议,但大家却在价格上形成了默契,一条街实行了统一的销售价。

  争议

  谁是正宗各持己见

  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唐君展却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就开始在促销上做文章。他没有用“正宗”这样的招牌来招揽生意,而是打出了“三绝发源地”的旗帜。按唐君展的说法,为了引导自驾游客前来购买,他首先在进镇的街道上打出了横幅,但随后其他店也打出了横幅;他又在招牌上标注了自己的头像,好让顾客看上去更加信赖,但这招依然很快又被克隆了,“有的连包装盒的样子、颜色都弄得跟我们的一模一样,更有的居然也打出唐叶儿粑的牌子,简直没有办法,好在我已申请注册了商标,总算保到了自己的牌子哦。”

  如今快到花甲之年的唐君展,看着店堂里20多个员工娴熟的流水作业,不断有过往车辆在门口刹一脚,车上的人下来买走几盒甚至几十盒“三绝”小吃,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每天几千元的销售额,这是他从前不敢想象的。特别是春节前这段时间,“三绝”供不应求,唐君展现在惟一遗憾的是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我都快60岁了,如果这样的日子早点来就可以大干一场了。”

  对于唐君展称自己的店为“三绝发源地”,一位“三绝”店主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三绝是整个怀远的,不是那个人的,大家都是怀远人,都可以说是正宗的。

  “东方小食店”的老板黄老实也在经营着“三绝”,他的店与众不同,店面没有经过任何装修,也没有制作精致的招牌,只在公路边放了个1米左右的灯箱,上面仅写了“冻糕、叶儿粑”、“黄老实”等简单字样。他对新街花样百出的“三

  绝”店招有一番调侃:我跟人家说我是才学的,只是学得有点长,学了40年而已,不像有的店,开了几天就是百年老店了,弄多大一个头像在上头就是正宗,那要花几大千哦。不过也理解,他们50%以上的都是针对游客、外地买主,不这样做,杂个能吸引人嘛。调侃间,黄老实接了3宗大订

  单,还推了一宗,“这段时间实在忙不过来啊,现在基本上都没有做零卖了,主要接订单。”

  发展

  “三绝”远销国内外

  “这段时间简直忙不过来!”这不是黄老实一个人的感受,“三绝街”上的店主们都恨不得一天能当作两天用。唐君展叹息,要是开个工厂,采用流水作业生产加工就好了,“这个愿望只有留给女儿来实现了。”两年前,唐君展原本学医的大女儿唐映雪回到店里,开始学着经营“三绝”,准备从爷爷、父亲的手中接过旗子。

  当还是新手的唐映雪还处在学习、积累经验时,镇上一些加工大户们则已开始出手筹建自己的食品公司和加工厂了。竹志祥是其中的一员。去年10月,他参加了在温江举办的中国第六届花博会,“会上,‘三绝’几乎卖疯了”。花博会后,“三绝”被一些外地人引入了青海、陕西、山东等外省的市场,“竹记”三绝餐饮有限公司与西藏、青海、山东等经销商建立起了联系,“这两天加班加点应付外地的订单,工人们都有些吃不消了。”

  “今年我们还要投资200多万元,在镇上建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加工厂和冻库,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生产。”竹志祥的现代化“三绝”生产工厂,准备在今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冻糕、叶儿粑生产出来速冻后,能保质3个月”的权威鉴定,这令竹志祥等生产加工大户们很振奋。现在竹志祥已将自己的产品交由

卫生部门作检查,为产品上大型商场超市作好一切准备。此前,保质技术难度要低一些的豆腐帘子,首批3000袋产品已由成都一家大型餐饮公司介绍,出口到了美国市场。

  在竹志祥的计划中,工厂开工后,每日的销售额要在5万元以上,产品要进入各大卖场,“这个应该没有好大难度,现在销售额好的时候都在1万元以上。”

  早报记者罗向明摄影雷湘虎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