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现代庙会成为平民消费盛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3:53 深圳商报

  平均每天都有1万多人光顾,双休日的客流量还会达到两三万人。用红火来形容眼下的深圳市第三届年博会并不夸张(据《深圳商报》1月18日报道)。

  红火的现代庙会究竟抓住了谁的购买力?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只要能够找到家乡的口味,这类商品应该有市场。主办者的回答是乡情。于是,这个现代庙会里可以找到哈尔滨红肠、山西大红枣、陕西石馍等等带着泥土气息的特产。当农耕文明
色彩浓厚的春节在现代社会愈发寡淡时,红火的庙会其实为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商机指明了一个方向。

  开发节日商机,我们总感慨“洋节”的红火,但实际上红火的“洋节”就那么几个,而且被中国人接受的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

情人节都是以“情”取胜。试着问问身边的朋友,有几个会过西方文化色彩更浓的万圣节、复活节。每过圣诞,舆论总会提出要维护我们的
传统节日
,要开发中国传统节日的商机。事实上,中国的“洋节”骨子里早已不再姓“洋”。在那些热爱圣诞夜的年青人眼里,“节”只是一个快乐的仪式。把握住这种心理,我们的传统节日照样可以在商业经营上风生水起。在国内许多城市,久违的庙会近年来成为春节的热点。比如猴年的北京,以摸猴象征吉祥的白云观庙会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60万人次。再比如深圳,2002年举办的春节庙会汇集了一批诸如皮影戏的全国手工艺表演,据称每天的观众也在五六万人次。

  沾着“年味”,飘着“乡情”,能玩能逛的现代庙会确实强烈吸引着普通市民。但是让来看的人痛痛快快地掏出钱包来,这绝非是“年味”或者“乡情”所能做到的。每天能有过万人来这里花钱,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条:庙会是平民的盛宴。用组织者的话来说,“传统庙会首先是一个集市,普通大众都可以参加。类似‘庙会’形式的年博会,定位也立足于老百姓,产品涵盖高、中、低档。”去一趟年博会的现场,组织者的话可以找到有力的印证:庙会进口处有限的几个停车位经常是空闲的,拎着大包小包的购物者多是些衣着朴素的中老年人;庙会里最抢手的商品并非是土特产,而是那些八十元一件的羽绒服或者五十元一双的运动鞋,那些挂着“高档”标签的西服也不过三四百元一件。凭心而论,这些商品都算不上精致,但无疑都有着极高的

性价比

  随着“年”的过去,庙会就会结束,但是不变的却是草根阶层的消费欲望。

  不妨听听两个小保姆在电梯里的对话。一个说:“你身上这件衣服我见过,在菜市场二楼,多少钱买的?”“五十。”回答的话音刚落,问话的已经惊呼:“哦,上次问还要八十,我也要买一件。”对话与庙会无关。但和红火的庙会一样,指明了刺激消费的“短板”所在。一个城市拥有追逐名牌的高消费人群,同样存在精打细算的工薪阶层;一个城市需要亮丽的高档商场,同样也需要小商品市场乃至跳蚤市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