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天才艺术家———傅抱石(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08:24 人民网-市场报 | |||||||||||
傅抱石,原名长生,初小四年级时改名瑞麟。17岁就读省立第一师范,开始美术创作与研究,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清光绪30年甲辰8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新喻县章塘村。1965年9月29日病逝在南京寓所,享年61岁。
艺术家是在民族历史文化与他生存的时代,加上特殊的个人素质混成铸造的杰出人物。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坛上,傅抱石大师是最卓越的天才。在我少年时代,他的成就尚未得到普遍的认识,而我对斯人的向慕与拳拳服膺,30多年来“谬托知己”,不免有些狂豪。在孤寂的海角,对傅抱石大师的欣赏与理解,全靠灵犀相通。而有幸为傅抱石先生大画集作序,心中荣感,更不胜言说。 傅抱石大师画吸取了传统名家的精华,如倪云林、高克恭、陈洪绶、王蒙、髡残、梅清、石涛、恽南田、程邃、萧云从、吴历等画家,都给他深刻的影响。早期的山水,受石涛的启发尤多。30岁前后留学日本,那些接受中国水墨画熏陶的近代日本画家,也反过来给傅抱石大师许多影响,如桥本关雪、横山大观、小杉放庵、平福百穗等。他在日本“还认真地学习了(西方的)素描”。他自己也说过:“我的画确是吸收了日本画和水彩画的某些技法,至于像不像中国画,后人自有定论!中国画总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吸收东洋画的优点,消化之后,为我所用啊!”古今中外,傅抱石大师都有所借鉴。因为他能带着批评的态度去吸收别人的长处,又能融会贯通,所以能够建立由他自己的人格力量所统御的独创风格。 傅抱石大师的历史人物,如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白、王羲之及竹林七贤等,都是历史上别有怀抱、具有崇高人格的人物。他们的悲愤、郁悒、不满现实、萧疏放逸以及人物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哀伤与沉重,在傅抱石大师笔下,都与画家心有灵犀。令人感到他不只在画人,而在画心境,在表现人生的际遇、表达画家对他们的理解与共鸣;令人感到画家不只在画古人,而在画自己。这种人物绘画,在古代我们只在顾闳中、陈老莲、吴伟、罗聘、任颐等人笔下偶尔见过。有深度的人物绘画,往往不采用过分夸张的戏剧化运动,而表现手法则是朴素沉着、平实无华的技巧。傅抱石大师的人物造像就是这种品质的高峰。在表现心境与共鸣上,他的成就是前不见古人。 无疑地、屈原造像及以九歌为题材的许多作品是傅抱石大师表现得最好的人物画。屈原像最早的一幅画作于1942年。横山大观有《屈原》一画(作于1898年),傅抱石大师受他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而对傅抱石大师极推崇、鼓励的诗人与历史学者郭沫若的五幕剧本《屈原》就作于1942年。傅抱石大师受郭的触动,不但作了《屈原》像(郭并曾题五言古诗),而且,屈原的其他作品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等等,尤其是二湘,也成为他人物画最重要的题材。屈原在当时是“抗秦派”,在抗日战争中傅抱石大师以屈原来表达爱国抗敌的情绪,当也有其时代因素在。更重要的是,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物画“传神”的精髓。传统通常使用春蚕吐丝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与兰叶描,从顾恺之、吴道子以迄明清,多为工整笔法。傅抱石大师人物线描很难以传统归类,但近于游丝、铁线。而他与传统技法最大的不同,也即是独创之处,是化工整严饬为写意飞动与运用破锋飞白的线条。看似潦草荒率,事实上是为求传达人物的动态与神韵,高度的省略、概括所必须的手段。因为衣纹手足与衣饰只勾勒其动势,不做确切的描绘,才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头面,尤其是眉眼上。傅抱石大师人物最使人勾魂摄魄处往往在眉眼的神情。更进一步的是他把古代的线条,由原本工整变为飞动潦草之外,又运用了许多破锋飞白的线条,这使傅抱石大师的人物画技巧与他的山水画中的“抱石皴”一样,显示了有如音乐的特性———旋律与节奏之美超越了概念的清晰与描绘的抱泥。正是那些含糊的、不可名状的笔墨形式随着心灵律动的起伏飞跃而出现,才更深入、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微妙。同时,在含糊、潦草的笔墨对比之下,眉眼与头面的神采才更能显出来。绘画元素“对比”与“关系”创造性的驾驭,正是傅抱石大师人物画、山水画独特创造的关键所在。 古今中国的人物画,从未有傅抱石大师这样的领悟。而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尤其是古装人物,不论高士或仕女(美人画),后世都相当“规格化”与“庸俗化”,至今依然。比如“高士”必俊美潇洒,“仕女”则妩媚纤弱。傅抱石大师的人物迥异于是。他画屈原与悲剧人物,如病鬼、饿鬼、冤鬼,却有一股傲岸、超脱、肃穆、恳挚的神韵;他画美人,多为怨妇,基本造型从唐俑与陈老莲而来,不作瘦削柔弱,而是颀硕丰盈,面目古朴、灵慧而有个性。屈原赋常以“美人香草”自况,傅抱石大师画美人意也不在美人,而是别有所寄。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湘夫人》或《二湘图》上,画秋山落叶,片片自空中飘下,由远而近,远小近大,大到几与人头相若,这完全采用摄影机取景方式,把相机的“景深”的原理运用在画面上。屈原的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悉予。袅袅兮秋山,洞庭波兮木叶下”句。傅抱石大师别出心裁,画面上除人物之外,只见万顷碧波,不见树木,但见木叶飘零。从来没有画落叶采用这个方法。这些拂面而飞的落叶,更增加了秋风袅袅,烟波淼淼的寂寞之感。在视觉上,这些飘零的落叶也提升了画面的创意。 (何怀硕) 《市场报》(2006年01月20日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