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乌兰察布市:产业化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基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8:5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学光张巧平支斌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采访时发现,这个拥有210万农业人口的贫困地区,近几年通过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使当地农牧民收益得到大幅度增长。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99元增加到2005年的2900元,4年净增1400元,农牧民收入增幅达93%。

  乌兰察布市是如何突破农牧民增收瓶颈的?该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对其它地区是否具有借鉴意义?为此,记者在乌兰察布市进行了10余天的调查采访。

  基地规模化种植,实现“旱涝保收”

  长期以来,传统种植方式始终占据着乌兰察布地区种植业的主导地位,由于农牧民的种植和养殖无法实现规模化,同时所生产的农产品又缺少市场潜力,导致了农牧民的收入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如何提高耕地种植的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中实现收入的高增长,成了当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着手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方式,引进大型企业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让当地农民参与到产业化的发展中,并从中受益。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采访时,丁雷存副县长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引进了一批大型种植业主,将农民的土地租种过来,由企业投资进行规模化种植,每年每亩地支付给农民300元租金,同时雇佣当地的农民为企业打工,并支付劳动报酬。当地一户农民拥有20亩的耕地,如果全部出租,每年收得的租金是6000元,同时一户出一名劳动力给企业打工,一个种植期下来赚得的工资为3000元,农民一年从自家的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能达到9000元,是以前传统耕种方式收入的3倍。当地人戏称这种形式为“地主给佃户打工”,农民既不需要对土地进行投入,还能够“旱涝保收”。

  团结乡二十七号村村民刘旺告诉记者,2005年,由乡政府作“媒”,他联合了村里几家农户,与河北省一家蔬菜种植销售公司签订协议,开始种植胡萝卜。按照合同的约定,企业每年向种植户无偿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的种植进行田间指导,秋后收获时,按照每公斤0.4元的价格收购全部产品。通过这项合作,刘旺家的20亩胡萝卜地秋收后每亩能产5000多公斤,除去费用,1亩地能收入1600元,一年能达到3万多元的纯收入。

  在察哈尔右翼中旗,通过发展基地化种植,已经使这一地区的胡萝卜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2万多亩增加到2005年的6万亩,总产量超过2亿公斤;种植基地也由原来的2个乡镇扩展到7的乡镇,形成了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胡萝卜种植带;胡萝卜种植区涉及当地种植农户5500多户、2.1万人,在胡萝卜种植区,人均来自胡萝卜产业的收入达到21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0%以上。

  龙头与基地良性互动,农产品附加值最大化

  当地农牧业基地形成规模以后,农牧业产业化质量的提升最终要依托龙头企业,只有龙头企业才能拉动基地更良性化的发展并使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最大化;同时,基地原料供应的充足也使龙头企业得到壮大发展。

  乌兰察布市市长傅铁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大型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使农产品在产地就地升值。

  他对记者说:“要实行产业化,关键是把龙头给舞起来,可是乌兰察布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没有经济实力投资龙头企业,只有依托着我们的交通区位优势进行招商引资。现在看来效果是不错的,仅2005年,我们在农牧业产业化上引进来了34个项目,引进了15亿元的资金。”

  当地政府跳出农牧业来抓农牧民增收,该市财政专门下拨的400万元农牧业产业化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这几年通过政府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根据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年底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95家,销售收入预计能突破20亿元,加上流通这一块,总共可以突破25亿元,可以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税收可以达到1亿元,这些经济指标和2004年相比增长幅度都在30%以上。

  根据乌兰察布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仅在马铃薯行业中,全市目前已经拥有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中,产量在5000吨以上的有14家,万吨以上的精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有4家,而又以其中的“富广”食品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生产的26000吨全粉中,有10000吨是“富广”公司生产的。

  记者在“富广”公司了解到,公司近期正在制作一个规划,设计筹建生产10万吨的薯泥生产线和2万吨的全粉生产线以及一些配套设施,“富广”食品公司总经理潘洪毅告诉记者,“马铃薯只要进了工厂,连皮都出不去,全部实现深加工。”为满足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当地市委、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制作了一个发展规划,做出了一个基地,预计新建100个喷灌圈,总面积是5万亩,专门种植“大西洋”和“夏波蒂”等专用薯种,为促成专用薯基地的建成,该市市委、政府还就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吴永新亲自召集市里的主管部门和几大金融机构负责人到“富广”公司现场办公,为马铃薯基地建设解决政策和资金保障。

  政府为何在一个企业的基地建设上花费如此巨大的力气?吴永新告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乌兰察布市总结了以往的经验,认为政府不能去投身搞产业,而是应着眼整个社会的发展,要做好社会服务,给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企业做好服务,政府所做的是利用当地的交通区位优势,引导农民将农牧业基地做出规模,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

  政府方面积极推进良种基地建设,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种植户获得最大的利益奠定了基础,吴永新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普通品种的马铃薯每亩的产量不足1吨,专用薯的亩产都是2—3吨,像“夏波蒂”最高的产量可以达到3.5吨;普通薯种的市场价格是0.4元/公斤,专用薯种的市场价格是1元/公斤;普通薯种加工出来的全粉市场价格是6500元/吨,而专用薯种生产的全粉价格是10000元/吨。通过加工企业加工后,普通薯种每亩马铃薯创造的经济价值不足6000元,而专用薯种创造的经济价值在20000-30000元。

  记者在察哈尔右翼后旗采访时,红格尔乡一位名叫孙虎的农民告诉记者,他家耕地全部种植的是当地的“克新一号”品种马铃薯,秋后收获约20吨,当时的销售价格是0.76元/公斤,总收入是15200元,除去种子和化肥等种植成本,最后纯收入仅为8000元。孙虎筹划明年种植新的高产品种,提高产量和收入。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实现了质和量上的双重突破。

  龙头企业产生聚集效应,形成产业群

  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农牧业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使农牧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农牧业大发展又为“农”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并刺激了同类企业的相继跟进。龙头企业和基地互为平台的建立,不仅加速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大大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永久”奶站采访时,负责人崔新民告诉记者,几家大型龙头企业的进入使奶站“忙活”起来了,以前当地仅有的几家小型的加工企业,一天的加工数量不足200吨,而当地产奶量一天至少可以达到2000吨,鲜奶严重供过于求,他们奶站每天要将鲜奶运往150多公里外

呼和浩特的乳品企业,长途运输使得鲜奶时常变质。去年,市政府将“伊利”乳业引进当地,建成了一条日处理1000吨鲜奶的生产线,春节过后,他就可以直接把鲜奶送到当地的乳品企业了。

  由于“伊利”的进入,带动了当地养殖的大发展,随之吸引了一大批同类企业的进入。“蒙牛”乳业也正规划建设一个日处理100吨液态奶生产线,北京“三元”年产6000吨奶粉的生产线落户丰镇,“太子奶”和当地政府签订了意向,同时,本地的乳品企业“草原牛妈妈”也已经开始着手扩建。

  察哈尔生态工业园区副主任宋锐利告诉记者,这批龙头企业进入到乌兰察布的乳业链条之后,确保该地区生产的鲜奶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农牧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农牧民将自己的收入与龙头企业的效益连接起来,从而使农牧民的收入规避掉了来自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风险。在大量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农牧民通过农产品种植方式改变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种途径来实现收入的增长。

  市委书记吴永新告诉记者,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得快,首先因为有资源基础,第二个是这个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实现农牧业产业化要具备三个要素,基地、龙头和利益连接机制。龙头和基地孰先孰后?我们的经验是看产业,种植业的产业化一定是基地在先龙头在后,比如说马铃薯,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形成基地了,才能有龙头企业来搞加工。养殖业的项目,是龙头在先基地在后。如果没有乳业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出现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家畜到出栏的时候,如果没有企业收购、加工,继续饲养消耗的成本非常高,老百姓承受不了。

  乌兰察布市通过“订单”的形式保证了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更稳定、更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记者在该市的察右前旗的天露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按照年初与当地农民签的订购合同,公司2005年以280元/吨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甜菜,农民对价格比较满意,该公司在2005年收购结束后,又宣布了明年的甜菜价格为285元/吨,早早地就出了“安民告示”,农民们也打定主意明年还种甜菜。通过这样的形式,企业能够履行和约,农民能够放心地给企业生产,企业的原料数量和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

  根据该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12月,该市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民户数达到17万户,农牧民人均每年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为1400元,占到当地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的48.3%,在农牧业产业化的拉动下,2005年当地农牧民收入较2002年的增长幅度达到40%。

  农牧民通过参与基地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将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当地龙头企业,由于当地农牧业的四大主导产业都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产品能够实现就地升值,而龙头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数量和质量的稳定,则将一部分工业效益反哺到基地建设上,基地质量的提高最直接地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