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悲喜交加返乡路(热点关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8:24 人民网-市场报

  

悲喜交加返乡路(热点关注)
一票难求难挡回家的热情。

  又是一年春节回家过年时。大包小包地扛着,却没有几样值钱的东西;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即使要回点钱也缩了不少水,一些农民工甚至犹豫是否再回城打工。所幸,一系列惠农政策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1月14日,2006年春运正式开始,北京火车站再度迎来汹涌人潮,赶在头一批的除了学生,就是辛苦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工。满脸的风霜、粗糙的双手、浓重的口音、检朴的衣装、大大小小的编织袋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特征。只要一张硬座车票,他们就可以快乐启程。一年了,他们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有着什么样的新期盼,本报记者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毕竟,北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近300万农民工的奉献。

  花钱心疼

  旧衣破被折射辛酸生活

  1月13日,记者在北京站看到,全部开放的售票窗口前,黑压压的一片。虽然当天买票的人还以学生为主,但“务工人员买票口”前已排出长于其他窗口近4倍的队列,预示着外来农民工返乡潮的到来。

  “一年了,就盼着这一天。”操着一口浓重胶东口音的刘全德脸上是按捺不住的思念。“回家,当然要回家。我也知道春节期间工资高,可大老远出门打工不就是为了过年能和家里人一起吃点好的么?一年到头漂在外,该聚聚了!”

  给家人挣出更好的生活,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的目的。那么一年过去了,他们能给家里带回什么呢?北京特产还是时髦衣服?记者在北京站随机采访了10位农民工后发现,他们的行囊里并没有像记者所想象的那样满载着礼物,大大小小的编织袋里,更多的是日常起居的行李。

  两条旧棉被、一袋四季衣服是高洪利老汉的所有家当。“回去让家里人好好洗洗。”高老汉不经意地掸了掸被子上的土,“我住的地方上百人只能共用一个水房,洗脸洗澡还要刷锅洗碗,衣服被子什么的哪能洗得干净,大家都这样,就谁也不嫌谁了。”看到记者不解,他坦然地笑了笑:“怎么可以不带回去?年后出来不是又要花钱再办一套。挣钱难啊,哪能随便扔啊!”

  记者发现,和高老汉抱同样观点的人在返乡的农民工中占了大多数。他们穿的往往是地摊夜市买来的旧衣服,即便是这些几元钱一件的衣服也舍不得轻易扔掉,几乎都和棉被一起千里迢迢背回家。要给家里多带些钱的想法,让他们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们给自己准备的干粮大多是一袋馒头,半瓶没吃完的

咸菜

  讨薪艰难

  三令五申仍难根治顽疾

  虽说行囊简单,但只要能拿到工钱,他们就心满意足。然而,讨薪仍是艰难事。每逢年底,以跳楼、伤人相威胁,在生死一线之间与老板讨价还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清欠风暴”中就屡被批评的“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农民工纳闷,为何吃亏的总是他们?出大力,流大汗,为什么就要不回那点微薄的工钱?

  “现在要薪水比以前腰杆硬多了”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回答,几乎所有被访农民工都对政府力助讨薪心存感激,但仍有一半农民工表示,自己年终得到的薪水被老板以五花八门的理由“缩水”了。

  “目前,劳动法和各种地方法规条例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显得很无奈。”一位律师曾坦白地表示,目前他以及律师同行们都不喜欢接关于劳动诉讼方面的案子,因为“一场官司打下来,当事人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律师也觉得没有效益。”

  “打官司?先不说我们打不打得起,就是打赢了官司,也未必能讨得到钱。”听到记者用法律追讨薪水的提议,几个农民工不约而同地表示了疑问。家住丹东的一位农民工告诉记者,今年在北京换过3次工作,3次都没有和老板签订任何合同。因为自己除了力气并没有什么专长。只要我一说要签合同,老板马上就会去找别人。

  记者采访发现,签订劳动合同,按时发放薪金这一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农民工来说却很不容易。由于没有合同保护,在法庭上他们很难提出有效证据。一些恶意欠薪的建筑队往往在拿到工程款后一走了之,甚至一些工程所有者会以“质量不合要求”等原因随意减少酬劳。“查无此人”、“合同纠纷”……是农民工们讨薪路上经常遭遇的障碍。由于老板掌握了雇用与否的大权,他们只能无奈地接受侵权的现实。

  返而不归

  农民工何时能成员工

  “听说今年开始就不收公粮了,种地终于能挣到钱了。所以回去后就不打算出来了。”今年35岁的冯祥福脸上布满疲惫,眼睛中却隐隐透着希望。他告诉记者,这次回乡他准备把家里租给别人种的5亩地要回来,如果可能再多租几亩全都种上土豆。“有公司供应种苗,种出来全都收购,干好了一年能挣上万。”冯祥福感慨地说,“我出来打工快十年了,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还是回家好啊!”

  “这不是我的家。”记者采访发现,虽然一些农民工在北京工作多年,甚至饮食习惯、谈吐口音都有所改变,但他们仍然将自己看作旁观者、局外人。虽然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对他们来说,不仅大型商场、饭店以及一些中高档娱乐场难以进入,甚至连他们使用路旁的公用厕所也免不了遭个“白眼”。

  农民进城做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就应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面对忍辱负重的日子,以及实际收入的相对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返而不归”。“工资低、生活差”,让广州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不可否认,与多年前出现的“民工潮”一样,“民工荒”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编辑点评

  出大力,流大汗,勤劳朴实的农民工早已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宽敞的马路由他们修建,新鲜的蔬菜由他们送来,肮脏的垃圾由他们清理……他们承受着比城里人更多的就业压力、劳动风险和生活艰辛,却不能平等地享受劳工待遇和都市生活,还免不了遭遇种种歧视。“这不是我的家。”是他们的无奈,更是社会的悲哀。

  

和谐社会应是没有身份歧视、机会均等、共同富裕的社会。破除制度障碍,从体制和机制创新入手,加大社会政策调节力度,不断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我们必须要补的课。

  城市属于我们,也同样属于农民工。当对农民工不再歧视,当关爱农民工从心底发出,寒冷的冬天也会温暖如春。

  《市场报》(2006年01月18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