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号 5名被告人在法庭上(右一为郑俊怀)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31日电(记者汤计)12月31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大庭座无虚席,被检察机关指控犯有挪用公款罪的5名原伊利高管,在2005年12月22日接受法庭
公开审理、并在焦虑中等待了8天后,终于等来了法庭的一审判决:
从功臣到罪人只有一步之遥
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伊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之便,伙同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由郑俊怀个人决定将巨额公款挪用给华世商贸公司,购买股票,牟取个人利益。
依照刑法第384条第一款、第25条第一款等规定,包头中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6年,杨桂琴、张显著有期徒刑3年,李永平有期徒刑二年,郭顺喜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二年;5名被告人挪用公款所购买股票的非法所得部分依法予以追缴。
至此,被反贪机关羁押了1年多的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在法官的庄严宣判声中,其身份不再是犯罪嫌疑人,而成了真正的罪人。
应该说,从内蒙古伊利集团5高管被拘,特别是伊利集团领军人物郑俊怀被拘的那天起,内蒙古许多关注乳业发展的人们就沉浸在了无比的惋惜与哀伤中。
“内蒙古的乳业能在全国市场占领半壁江山,伊利、蒙牛能成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郑俊怀功不可没啊!”包钢集团的中层干部张启明说:“但是,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郑俊怀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干出挪用公款的事来呢!”
检察机关对郑俊怀的犯罪,同样很惋惜。伊利5名高管挪用公款案件开庭第一天,公诉人的一段公诉词使法庭的旁听者都为之动容:郑俊怀通过艰苦奋斗,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发展成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可谓功不可没。伊利能有今天的成就,饱含着他的辛勤和汗水!
这话很中肯,但中肯中也透露着无奈和惋惜!伊利集团是从一个只有几十万元资产的小企业成长为拥有50亿资产的上市公司的。法庭上,郑俊怀对往事的追忆与辛酸,也很发人深省。他说:“企业从手工作坊发展为中国乳业的“排头兵”,我将最宝贵的年华和全部精力留在了伊利。”
法庭审理查明,郑俊怀等人秘密成立的华世商贸公司为其私人所有,因而指控其挪用伊利集团八拜奶牛厂的1500万和1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合议庭认为,郑俊怀等人在1999年12月底秘密成立的华世商贸公司,伊利的其他高管均不知情。并且,郑等人还为此伪造了关于华世公司所持股权的承诺函等文件。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华世商贸公司为郑俊怀等私人所有,与其他伊利公司高管无关。
而郑俊怀本人至今不明白其行为已经犯法。在开庭之初,郑俊怀辩称之所以成立华世公司,一是为了抵制某些庄家对伊利社会法人股的恶意收购,二是为了解决管理层持股的来源问题。“其实,华世商贸公司的股东如果是伊利整个管理层,如果他们挪用的两笔资金(1500万元、150万元),经过了伊利董事会集体研究同意批准就没有问题。”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光不无惋惜地说:“可惜,他们没有这样做。”
在第一天的法庭讯问中,记者了解到,郑俊怀的年薪和期权奖励高达800多万元,副董事长杨桂琴的年薪和期权奖励有700多万元。自治区反贪机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郑是功臣,但企业给的报酬也够多了,再工作上十来八年,也是个亿万富翁了,还不知足?一念之差,便由功臣变罪人,可惜!”
郑俊怀的沉没是“绝对权力”的沉没
郑俊怀等伊利5名高管的沉没吸引了众多目光,更引来各界人士深深的思索:从金正数码科技原董事长万平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到现今的郑俊怀,公司高管为何频繁出事,这中间到底透露着怎样的信息?
内蒙古企业股份制研究会副会长高廷铸认为,郑俊怀的沉没是“绝对权力”的沉没。他说:“过去十几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领导层过分地强调了‘法人治理结构’,强调了‘法人’的‘绝对权力’,忽视了企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企业法人的专断专行,目无法纪。”
以郑俊怀为例,伊利股份公司从1993年改制、1996年上市以来,被郑俊怀炒掉或排挤出公司的副总裁、总裁有14人之多。即使是他比较信任的下属,一旦违背了郑俊怀的意愿、或其公众形象超越了郑,郑便毫不留情地将其从公司领导岗位上拿下。
由于郑俊怀在伊利集团公司发展中的功绩,呼和浩特市委和市政府给了郑俊怀在企业的“绝对权力”。郑俊怀不仅是伊利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还是公司党委书记。这种“三权”集于一身,客观上助长了郑俊怀的骄傲自满情绪。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潘照东说:“尽管伊利在全体员的努力下,依照《公司法》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但郑俊怀的思想上还残存着封建家长意识,这使他最终走向了政治上的毀灭。”的确,有相当长时间,在郑俊怀的灵魂深处,始终认为“伊利是我抚育长大的‘孩子’,我是伊利的旗帜,没了我伊利就得垮台”。由此便演绎出了很多矛盾,如2004年的“独董风波”等案件。“岂不知,伊利经过十几年的锤炼,管理层成长起了一批成熟的队伍,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比较科学。”高廷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样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管理队伍,离了谁都能很好地运转。”
郑俊怀被羁押一年的实践证明,伊利集团的事业,在年仅34岁的新任董事长、总裁潘刚的带领下,不仅成功地度过了“领军”人物被抓的危机,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有了巨大发展。2005年1至3季度主营业务收入达90.6亿元,上缴税收6.68亿元。而2004年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才87.35亿元,上缴税收6.64亿元。
限制“一把手”的权力就是保护“一把手”
在法庭第一天的庭审中,郑俊怀对自己挪用公款的行为进行了辩护。他当庭陈述了1999年成立华世商贸公司购伊利社会法人股的背景,郑俊怀辩称从未从华世商贸公司取得一分钱的利益。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等也辩称,他们挪用公款仅仅是执行郑俊怀的旨意,并无个人利益。
但从法庭的调查看,郑俊怀为华世商贸公司做担保贷款1500万元时,没有通过董事会同意就擅自做了主张。其间伊利公司竟然没有人或者部门提出疑义,或者说根本就不知情。他同意伊利集团向华世公司账上转150万元时,又是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按照规定,公司董事长无权调用大额资金,但是由于是董事长说了话,150万元资金就轻易地划到了华世商贸公司的账上。
业内人士认为,公司管理的关键就是对经营者的制衡和监督,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实现内部有效治理。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法人、行政总裁、党委书记一肩挑,特别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一体,客观上使企业法人成了既监督又经营的“一把手”,董事会与管理层交融,这就使董事会事实上被管理层控制,中小股东的声音难以在公司管理层面发出,在股东大会决策上,中小股东的意愿往往被企业法人所掩盖,更不要说监管部门的参与了。
今天的宣判,使郑俊怀这位昔日功臣身败名裂。他们的个人悲剧,无疑会引发社会层面的共同思索:从源头上、从制度上为企业营造一个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空间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完)
郑俊怀等5名伊利原高管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31日电(记者汤计白冰 车玲)经过8天的休庭审理,31日下午3时,一审法院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郑俊怀等5名伊利原高管挪用公款案作出宣判,郑俊怀等5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6年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郑俊怀为了收购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天津常印印刷有限公司、长春胜利粮贸公司所持有的伊利公司社会法人股以获取个人利益,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授意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注册了私营性质的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又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之便,伙同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以单位名义贷款1500万元,并挪用150万元供华世公司购买股票,牟取个人利益。
2004年7月,有关部门介入伊利公司调查。为应对调查、掩盖犯罪事实,在郑俊怀安排下,郑俊怀、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等人分别签署了关于代替伊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华世公司股权的虚假承诺函;张显著、李永平又伪造、变造了伊利公司董事会关于同意以华世公司为载体进行长期激励的虚假董事会会议记录;张显著、郭顺喜、李永平分别代表伊利公司、八拜奶牛场、华世公司签署了关于1500万元和150万元的虚假借款协议;同时,张显著将这些协议以及自己保管的1500万元和150万元的相关财务凭证、单据交给八拜奶牛场财务人员补作了会计账务处理。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伊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之便,伙同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由郑俊怀个人决定将巨额公款挪用给华世公司购买股票,牟取个人利益,其中,郑俊怀、张显著、李永平参与挪用公款数额为人民币1650万元,杨桂琴、郭顺喜参与挪用公款数额为人民币1500万元,5名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挪用公款罪,且属情节严重。被告人郑俊怀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系从犯。
鉴于5名被告人已将所挪用的公款全部归还,没有给公司造成损失,并综合考虑5名被告人犯罪的具体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可酌情对其从轻处罚,对各从犯依法可予减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等规定,以挪用公款罪分别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6年,杨桂琴、张显著有期徒刑3年,李永平有期徒刑2年,郭顺喜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5名被告人挪用公款所购买股票的非法所得部分依法予以追缴。
法庭宣判后,被告人郑俊怀、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没有当庭表示上诉,被告人郭顺喜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再上诉。(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