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汪道涵  “永远微笑着的学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汪道涵  “永远微笑着的学者”

  编者按: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永远地告别了我们。这天正是辜振甫逝世农历日期一周年的后一天。海峡两岸同此悲恸。

  “汪辜会谈”开创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同时我们也不该忽略他为我国对外经济和上海市经济规划所做的重要贡献:1949年后,汪道涵任华东工业部部长。1953年后,历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中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汪道涵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市长。1986年任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91年12月起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1993年11月被推选为第九届上海市工商联名誉会长。1994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董事会聘为名誉董事长。

  当汪道涵刚刚卸任上海市长时,有个美国资深记者谈及他对汪道涵的印象时说:“汪道涵卸任后,除应聘到复旦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外,还应聘到美国塔夫茨大学讲学,可谓开一代新风。他本身是个专家,又做了五年多市长,胸中有盘棋,且手中有数字,非常有条理。”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西装革履,一身笔挺,银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届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扶老携幼投身革命

  1915年3月,汪道涵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其父汪树德为清末秀才,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汪道涵是家中长子,18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当时,正值国难当头,他积极参加上海学潮,并于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汪道涵带着父母子女赴延安投身革命,一时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汪道涵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县长、行署副主任、专员、地委委员等职。1946年至1949年,任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建设厅副厅长、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军工部长、政委、省财办主任、财政厅长。

  1949年后,汪道涵任华东工业部部长。1953年年初,汪道涵被提升为北京新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当时中国正采用苏联体制,该部被要求制定更高的生产指标,建立新的企业并组织研发工作。1957年,中央制定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机械工业部派团去莫斯科听取苏联专家对规划的意见时,华国柱成了汪道涵的助手和翻译,一起工作了二三周时间。“汪老非常和善,没有架子,给人感觉很亲切。”该部原机械研究院院长华国柱回忆说,汪道涵脸上通常的表情就是微笑。此时,汪道涵的使命是,为制造重型机械和电气设备集中最好的技术力量。他想到了江泽民,把他调到了该部设在上海的第二设计分局,并让他担任了一个新成立的电力设备部门的主管。

  之后,汪道涵历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中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最年长的上海市长

  1981年4月,汪道涵当选为上海市市长。他不仅是少有的大学生市长之一,更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市长,足见他的文化素质之高和学识之渊博。他接任上海市长时已经是65岁,是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长者。任职5年期间,他多智谋,富韬略,人情练达,作风开放,给人以深刻印象。

  1986年,汪道涵任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汪道涵对上海的工业布局、产品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他使上海同世界许多大都市结成了友好城市,提高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他是一位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为人和蔼可亲,人们赞美他是“永远微笑着的学者”。1987年,他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多次向国家领导人“游说”,提出开发浦东新区计划。上海建设能有今天的出色成就,人民不会忘记汪道涵的功绩。

  汪道涵还引领了上海企业领导中的读书风。他对经济管理类图书很感兴趣,除了自己看,还要推荐给别人。他在任上海市长时常说,全市每个企业都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每个企业领导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经理,上海就会搞好了。

  坐于书海睡于书堆

  汪道涵是个十足的“书迷”,许多上海市民常常能在书店里看到他的身影。在平素非常难得的闲暇时光里逛书店,正是汪老一生的最大嗜好。他常对人说:“读书就是生活。”因此逛书店是他的最大嗜好,甚至出国访问也要抽空跑书店。每月购买的大堆书籍中,从经济理论、科技专著到文学评论、史学美术、名人传略,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

  去世前三天,汪老还亲自给他的秘书打电话,列了一张书单:《问学集》、《勃艮第与文艺复兴》、《全球银行学》、《多元化金融集团与金融控股公司》。汪老涉猎之广、知识之渊博,由此可见一斑。汪老还特地要秘书准备一本最近出版的《读书》月刊,病中的他还一直关注知识界的动态,思想不肯落伍。据秘书回忆,当时的汪老,口齿依然十分清晰,交代得井井有条。而在汪老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几次让工作人员找来高等数学方面的书籍。

  在办公室,他像是坐在书海里,回到家中,则是睡在书堆里,尽管时常工作到深夜,他也要从堆满床头的书堆中拿出一册细加琢磨,然后才会入眠。国外出什么好书,他知道后就要设法买到,如美国畅销书《MBA速成课程》,他看后认为对中国的厂长、经理、经济工作者大有裨益,便推荐给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

  1985年,学贯中西、通博古今的汪道涵曾获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同时还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分别主讲过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

  两位“超级京剧迷”

  汪道涵有着广泛的爱好,除喜欢听外国古典乐曲、下围棋、赏墨宝外,尤其酷爱祖国的传统京剧,曾在工作之余的许多场合唱过京剧,深厚的功底和推崇国粹之精神令人赞佩。这也是他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一见如故的原因之一。在“汪辜会谈”的两次接触中,他与同为京剧爱好者的辜振甫结下了京剧情缘。汪道涵曾坦陈,辜振甫对京剧的狂热比自己胜出一筹。故此,每隔一段日子,汪道涵就能收到来自台湾的辜振甫自拍自唱的录影带。虽遥距千里,两人仍能“神色俱全”地交流国粹。

  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会谈时,二位老人一来就先聊了半小时京剧;1998年在上海第二次握手会谈时,京剧行家的汪老对招待辜老所安排的京戏剧目,一一进行细心推敲。他们一面看戏,一面交头品析,三言两语交换着对折子剧目与演出的看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灵语言交流,如果说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谈两岸问题,那么晚上更多的是有关京剧的私人会晤,以致辜老激动地说,他希望不久能在台北与汪老一起再次观看京戏。但终未踏上台湾竟成为汪老永远的遗憾。

  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已经退休的汪道涵赠给他一幅林则徐的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也是汪道涵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菜名巧嵌同胞情(链接)

  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76岁的汪道涵出任会长,从此站上两岸对话第一线。

  1993年4月27日,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此前,两岸通过海协与海基会已达成“九二共识”,被视为两会对话与谈判的基础。“汪辜会谈”被定位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与功能性”,是两岸落实“九二共识”的重要成果。

  为庆祝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成功,在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九道菜,汪道涵巧妙地嵌入了对台湾同胞浓浓的骨肉之情: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将这九道菜名连起来,是一段令人感慨叫绝的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汪道涵的这九道巧嵌同胞情的菜名,为华夏美食史增添了一段血浓于水、同胞情深的佳话。

  (张镛)

  《市场报》(2005年12月30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