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梁小民 大众的经济学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梁小民 大众的经济学家

  梁小民是经济学家,但常常被业界人士和喜爱他的读者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大众。说他是个大众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为大家讲解的经济学通俗易懂,常有曲径通幽之妙。

  梁小民,北大经济学院毕业。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介绍和普及第一人。曾任教于北大
、北京工商学院。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务院特邀观察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地区与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

  梁小民曾说:“像我这样的老头子,读读书、讲讲课、写写文章,很是享受……”但是用“老”这个词语却唐突了梁小民健康洒脱的生命状态。

  新鲜着忙碌着

  在

中央电视台的名人访谈中,可以看到梁小民衣装整洁侃侃而谈,在西单图书大厦的名家讲座会上,他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小时,把气氛调动得热火朝天。和他约书稿,说什么时候截稿就截稿。梁小民那种精神和体力上始终艳阳高照的感觉,让很多只有他一半年龄的人暗暗羡慕。

  虽然退休了,目前还在至少七所大学担任EMBA班的授课工作,同时兼任另外七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一年四季“飞翔”在全国各地。这些毫不妨碍他为很多家媒体写专栏,连年在多家出版社出版新书。但那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却无法把梁小民和“苦行僧”或者“工作狂”等同起来。他的洒脱自在和生活乐趣的广泛也是名人中少见的。梁小民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和充沛的精力,使得他从不隔绝大众,也从不隔绝鲜活的生活。

  除了亲自驾驶他的“路虎”或者“别克”陪夫人离开

别墅区去农贸市场买菜或者到各大小书城买书外,有时候,已经讲了一整天课的梁小民还会接受EMBA班的那些老板学生的邀请,到香山或者其他远远近近的地方,饶有兴致地参加他们的班级联欢。一方面,梁小民给这些老板讲经济学;另一方面,他也充分从这些年轻的实业家身上、从快乐的生活中得到新鲜的给养。

  文学中的经济学

  梁小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每读一本书,他都能从其中读出经济学。

  他在读

武侠小说时思考开始武侠中的经济学含义,并因此迷上了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围绕着岳不群和楚留香为在武林界的成功所投入的各自成本与收益比较开始,梁小民展开了他的《谈武论侠话经济》。

  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梁小民却从书中“探春改革失败”这一段故事读出、论证出:贾府不过是一个经济单位,爱情也好,斗争也好,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贾府的繁华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贾府的衰落是经济转型失败的结果。梁小民认为,一部《红楼梦》也折射出了今天所说的转型经济学的许多道理。

  不及格激发创作欲

  大多数学文科的人都是因为语文底子好,作文写得好才选择文科的。而梁小民这个出了几十本著作的作家,当年作文却是不及格。

  梁小民出生于1943年,其同时代的人大多小时候日子过得都比较清苦,精神生活就更贫乏。然而梁小民是幸运的,当医生的父亲在解放初期可以拿到80元钱,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完全可以算是“小康人家”。更重要的是,父亲喜欢看书、买书,这让梁小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家境的富裕,让梁小民也有一些零花钱可以自主买书。

  可是这样一来,梁小民看书也就没有了目的性,失去了对阅读的渴望,虽然对古诗词比较喜爱,但由于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他对语文和写作并不是太在意。

  高一时的第一篇作文使他“知耻而后勇”。当时,语文老师给了他班里惟一的一个不及格,并告诉他,数理化再好,如果语文不行,连自己的思想都表达不清楚,什么都没用。随着对写作的兴趣日益浓厚,高考时梁小民报了文科,最终被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所录取。

  优势选择有所不为

  梁小民从美国学习研究回来之后,深感由于时代原因,他已经错过了对数学的驾驭,这是驾驭前沿经济学所必须的。但他同时看到中国当时与西方经济学的巨大差距和实际需求。因此,他避开自己的劣势,放弃了前沿经济学的专业研究,选择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而且在这方面他了解自己的优势:一是自己看的书多,知识面广,在文史哲艺术等各个知识领域都有很深的积累,因此综合普及变得容易。比如,他读遍了古今中外的寓言,而且能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去读,因此就有了《寓言中的经济学》,把大众对经济学的陌生和熟悉的寓言结合起来,就很有趣味了,经济学也容易了。二是文笔畅通,思路清楚,那么在经济学的普及方式中可以选择写专栏,写书出版。三是他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很有亲和力,因此在普及经济学中还可进行各种方式的讲课。这些年来,除了在大学讲课,更到企业、机关、医院以及很多公关讲堂给一些管理者讲管理和改制的经济学,给普通大众讲入门经济学。

  梁小民的优势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奠定了他成为中国普及西方经济学第一人的成功,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社会对经济学广泛急迫的需求。这种于己有作为于社会有功于他人有利的选择,正好契合了经济学所讲的“多赢”原理。

  《市场报》(2005年12月30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