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奎 诗意经济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8:23 人民网-市场报 | |||||||||||
12月1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了《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这是第一份由中国专家独立完成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担任了报告高级顾问组主席。王梦奎,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专职委员、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1998年3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迅速发展的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贫农’转变为如今的‘下中农’,并将在2020年当上‘上中农’。”王梦奎轻松幽默地把国家划定了“成分”,丝毫不像一个整日与严肃的国民经济打交道的人。 经济学之外 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梦奎发表观点时一向是这种风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深受他作为诗人这一面的影响。 王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和经济学研究之外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吟诗作赋。他在为经济学家兼诗人袁宝华的诗集《偷闲吟草》所作的序中说:“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辈出,诗教普及,幼儿发蒙即受到‘床前明月光’和‘一去二三里’之类的诗歌教育,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是他喜欢上古典诗歌的原因。 王梦奎的堂外祖父是乡村知识分子,每年春节都要为邻里乡亲撰写春联,王梦奎耳濡目染,12岁就对出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中苏朝永久一心”的春联(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由此喜欢上了对对子,养成了琢磨语言的格律和锤炼字句的习惯。1995年在国务院研究室春节联欢会上,他以教科文卫司司长“解思忠”同志的姓名为上联求对,答案为当时的中央政法委秘书长“束怀德”,别出心裁,被誉为妙对。 幸存与幸运 王梦奎出生在河南省温县安乐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最早碰到的经济问题,就是没饭吃。1943年,蝗灾造成颗粒无收,当时饿死了很多人,我算是幸存者。” “在北京大学5年的学习,对我几十年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势必还会影响我的余生。”1958年,王梦奎进入北大经济系学习。他原本喜欢文学和历史,还想过要成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后来所以选择经济学,是受了50年代中期经济建设高潮的感召,“因为经济学是经时济世之学,学习经济学或许可以为国家多做些事。” 回忆起大学生涯,王梦奎认为自己很幸运,当时陈岱孙、罗志如、樊弘、赵靖等有名的教授,都给本科生、甚至给低年级学生开课。赵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课,是全国高校的首倡。罗志如、樊弘、范家骧等人的西方经济学课,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厉以宁当时只有30岁左右,他讲授外国经济史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深受同学欢迎。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对王梦奎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在校学习的5年,王梦奎没有回过家,所有的寒假暑假乃至星期天,都留在学校读书。除了经济学,他还漫无计划地读了不少文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东西,“这使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学为主的杂家。” 追求文章境界 有人称王梦奎是一位文章家。他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时,为指导机关青年写作,曾精选了毛泽东、鲁迅、胡绳和孙犁等谈写作的文章,辑成《怎样写文章》一书,受到广泛欢迎。 他强调经济学文章也要讲究文字表达技巧,他非常重视学术文章的可读性,要求好的文风。他说:“有人觉得文风问题只有文艺界才有,写经济学文章似乎不必讲究文风。这是误解。”他将文章分为四等: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他指出浅入深出是文章大忌,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像经济研究这样一般读者感到比较枯燥的论文,也能被他写活,充满了琅琅上口的语言美感,外行人也愿意读。他的语言修养和文字技巧,使得他的文章因此而为更多的人乐于接受。 《市场报》(2005年12月23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