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05’中国传媒产业年会 > 正文
 

新媒体产业沙龙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17:36 新浪财经

  

新媒体产业沙龙实录

  2005年12月16-17日,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联手几十家主流媒体和著名投资机构在北京举办05中国传媒产业年会。会上讨论最新的国家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走势、现代传媒企业制度建设等业界关注问题。图为新媒体产业沙龙合影。(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12月16-17日,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联手几十家主流媒体和著名投资机构在北京举办05中国传媒产业年会。会上讨论最新的国家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走势、现代传媒企业制度建设等业界关注问题。下为新媒体产业沙龙实录:

  主持人:各位好,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也有新媒体,也有传统媒体,大家讲了各自媒体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前景和行业的情况,我想问一个特简单的问题,媒体的作用,
如果从三类来看,一类是比方说他是广播,新闻,这样的作用,第二类比方说他是给大家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娱乐的这种,还有一类媒体,也应该有一些,有的媒体有一些中介和实用的功能,我想问一问,这三种从哪一种会更有前景呢?我不知道我的问题是不是够清楚?

  吕春维:我听明白你的意思。从我的角度技术改变了形式,下一阶段,媒体也应该有所变化,我认为可能发展的最大的变化在于,每个人他都想让自己不仅仅变成享受者,而且让我所看的内容,我所制作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大家谈的纷纷扬扬WEB2.0的核心,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享用者。

  刚才那位流媒体的同行也讲多,第一代互联网最大的作用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发布出来,现在因为有技术的提升,因为有像我们提供的平台,可以录一段你自己去漓江旅游拍摄的非常好的片段,你想把这个东西给大家共享,你可以把这段小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别人看。这个通过一些系统,通过VP的系统也好,或者我们提供的系统都可以做得到。同时因为目前也可以存在像我们技术可以做成网络电视台,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内容放到电视台上供大家来传播。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人接触到他,甚至你的内容做的足够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方法加以包装,传播到传统的电视媒体上去,这样的参与意识可能是未来媒体的或者娱乐很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以前的时候,我想看一个关于服装的节目,那么在电视直播以前只有几个电视台可以看,后来有了有线,后来有了卫星电视,你想有更多的内容可以看到,你可以订阅更多的台。有了VOD出来,我想看什么内容,只要他的媒体库里就可以点播,现在到了目前这种阶段,你可以在磊客系统上建立一个群组,大家有没有同号,有没有人跟我共同建设一个频道,建设就是我时尚的内容,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峻:您分类的方法,严肃的新闻,这都是旧媒体的分类方法。新媒体他们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WEB2.0,新媒体本身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渠道,一个平台体现的,而不像旧媒体,他更强调作为内容创造者的角色,在这个平台里面用户发表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博客中国的王俊秀,他们有方兴东和

木子美,你很难说哪个价值更大。

  周群华:我做过传统媒体,做过报纸杂志和新媒体,我是这样理解的,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的功能。我觉得传统媒体不会马上消亡,新媒体不会马上把传统媒体打倒。新媒体趋势非常看好,我谈的聚合的概念是这样的意思,我们把新媒体内容和传统媒体内容进行一种聚合,那么说新媒体内容和传统媒体的平台,和传统媒体进行互动。比如我们读者也好,我们的电视的受众也好,新媒体的优势有广大的网民,下午也谈到了,中国有一亿网民。就是说网络读者还处在上升的趋势,那么我想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赞成刚才那位先生的说法,实际每个生产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

超级女生为什么那么火爆,肯定就是每个人都能表现自我,表现我自己的个性。我想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技术的发达,每个人都会生产自己的内容,做自己的杂志,做自己的电视内容,我可以在网上又唱又跳都可以达到。特别宽带以后,特别移动通信3G的牌照发放以后,我想这个技术,每个人看了一个新闻,一个爆炸事件,或者一张照片都可以通过手机发向全球。我想新媒体和旧媒体可以进行很好的整合和互补,我想谈这么一个观点。

  唐立新:实际新媒体是无法定义的,是一个未来的东西。我觉得所谓新实际是被市场所能接受的。目前很多新,实际你仔细看看,他是一个技术变革的过程,从广播媒体到了广电,到了互联网,实际他是一个由技术革新带动媒体革新的过程。在目前现在新的这种形式下,实际上是对于传输技术,对于互联网,对于电信进行一个全面的变革,包括信息时代,上一代实际是对于互联网的一种变化,实际现在是对于广电的一种变化,对于电信的一种变化,实际这种发展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更多的是源自于一种互动。实际上是说,更多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带动,他是阶梯式的,是对于现在这些广大的受众而言,他更需要的是参与,所以刚才我觉得每一位嘉宾也都讲了,是参与和互动的过程。

  提问:您好,各位老总,我想问一个问题,现在的新媒体是大家逐渐越来越接受的,但是新媒体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然后新媒体它的盈利点在哪儿?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尤其以网络为代表的这些新媒体,我认为这些媒体它的盈利在于它的互动性,如果没有了互动性,是不是就没有了盈利点。

  周群华:我是这样理解的,新媒体,互联网经济没有注意力,就肯定没有盈利模式,没有你刚谈到的互动。互动是吸引注意力很重要的手段,我想新经济的模式,他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内容。你的互动也好,你的参与性也好,要能够满足整个网民他自己需求的什么,而不是我们在供给什么。刚刚下午夏总谈了这么一个观点,传统媒体的东西,WEB1.0,我生产的东西让你来看,现在WEB2.0,你自己生产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个辛勤的生产者,我想就是说,首先你的内容必须要适应整个网络的需求。另外一个就是说,你的内容生产,你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一种很快捷的,很便捷的一种形式,比如互联网上你超过五秒钟,我可能到另外一个页面上去了,是一个快捷,新技术带来很多的这种交流和沟通和信息的方面的便利,我想有这么一个认识。

  夏鸿:这个题目非常大,咱们把思维角度换一下,不管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如果想盈利的话,那么首先要想到说,被你所服务的对象,他能不能盈利,如果他要能盈利的话,你自己肯定能盈利,这是用最简单的话。我们把新媒体分几类,一个从技术角度出发,给传统媒体提供一个新的工具,他还会延续传统模式的盈利模式,比如新浪、搜狐、网易,他们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现阶段搬上互联网,他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通过规模很庞大的受众,把广告吸引过来进行投放,再往前走一步,他可以做到分类的分众,把你需要的东西给你,他仍然是细分的相应市场,这个还是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这是其一。

  第二种对B或者对C的增值服务,对B是对机构,无论对商家还是广告商,还是传统媒体,这是一类。第三一类对C,就是对终端的。我想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往上一步,还有C2C的盈利模式,就是个人用户或者叫社群,然后反过来还可以继续对社群,这样也是一种盈利模式,这里的社群可能是个人,可能是机构,可能是商业出版者,我想最核心的就是看看能不能为你被服务者提供利益,如果提供了,无论精神利益或者物质利益,你就能获利,这可能是诡辩。

  主持人:这个意思,很多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跟内容分开了,他直接就不像原来很多传统媒体卖的是内容,现在可能卖的很多是服务,卖的很多是平台。把内容嵌进去了。

  刘峻: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新媒体出现以后,整个传媒产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他的利润中心由原来前端的内容提供商往后端的渠道这方面在转移。看看咱们今天沙龙组成,我们更多是作为渠道商和传媒渠道的角色存在,可能几年以前,甚至都不能被称为是媒体,比如夏鸿是做电子杂志的,严格说是发行商,或者说你们不过是把杂志搬到网上去,把他发送到读者手里,像北青报的小红马差不多。唐总你们列车上挂电视,跟白马差不多,人家是户外,你们是户内。最大的趋势,越是不生产内容,掌握渠道,不掌握终端用户,他的利润越高。至于具体产生利润的方式很多种,WEB2.0公司,可以向用户收费,最典型的QQ,QQ并不被认为是WEB2.0的公司,但是他来自互联网收入占到50%以上,大概每年都有几个亿的收入,刚才那位小姐提到的互动性跟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互动性的盈利,目前盈利最多最快的新媒体公司代表是分众传媒,他们没有任何互动性可言,仍然是B2C的传统模式。

  王俊秀:谈到新媒体旧媒体的关系,通过今天的会议事实上应该有所延展,今天我们更多谈的是新型媒体,新型媒体是以互联网2.0为代表的媒体,好多人谈到博客,互联网增值,事实上都有跟原来的传统门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的价值链跟原来也有很大的不同。原来是传统的门户,也叫新媒体,但是他所有的支撑都来源于传统的媒体,他只是传统媒体在网上信息的一个集成,是一个传统媒体跟网民之间的一个批发商,但是现在新的这种新型媒体跟传统媒体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现在它的直接依托是一个个人,那么传统媒体也会有补充,但是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新媒体和新型媒体之间又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是需要大家引起注意的。

  吕春维:其实回答你这个问题,这里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现实,一种是理想。从真话来讲,刚才主持人说得很对,你对一个新兴的东西出来,是一个新媒体也好,是互联网WEB2.0,你把盈利模式和你的商业模式分开,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实际的东西。你看一看可以做到真正的盈利,包括你看传统的新浪,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盈利模式。你看一下他的盈利模式有1/3来自短信,你看其他人的传统互联网有多少人说的一个理想,实际上自己的收入是从目前什么最符合中国市场的习惯,从无线也好,还是从现在增值业务也好来的。那从理想角度来讲,其实新媒体他关键是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最关键还是要抓用户,你不管怎么样,有了用户,有了很多的用户,哪怕是你安装了,采取目前很多人的方法,抓住了很多用户,抓住了很多终端,你无论是从你的广告商,像传统的电视媒体,我做流媒体,我知道传统电视广告商,从他们的手里来收钱也好,还是说加收一份增值服务,15块钱一个月,短信订阅,我可以看到很多其它台也好,这都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用户,你都可以能够盈利。

  第三点托于以上两点,新媒体赚钱更好,举个例子,我自己拍一个小视频,这段小视频很好,但是以前不一定能赚钱,但是我有这个实力,我有这个资金,而且我有这个技术,能够帮你把一个普通人拍摄的一段漓江的片断,把你变成一个电视节目。但同时,我可以把我这段电视节目的收益分给你,或者说我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前面我进行包装,这个技术我给你提供的很好,这里面片头片尾的一些广告可以给你分成,你怎么样能盈利,用我们新媒体,用我们的个人技术搭建一个平台,否则你始终无法赚钱,关键是找很好的结合点。

  主持人:他的新媒体范围非常广,涉及到很多公关公司的范围,他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如果没理解错的话。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时间和沙龙时间。

  提问:媒介杂志的记者,想请问各位老总两个问题,第一个请问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他的用户群体有比较大的差别吗?第二个问题就是刚刚在各位老总提到新媒体和传统竞合的过程中听到三点很重要,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用户,一个是平台,请问各位认为三者关系是怎么样的,而且认为这三者中,谁将最终决定整个商业模式的成败,谢谢。

  王俊秀:我觉得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这三者都非常重要。首先讲新媒体和新型媒体之间的关系,原来的新媒体只有读者没有用户,他的用户完全是被动的,他是没有用户的,只是读者。比如说新浪、网易,只有读者,他是没有用户的。所谓的用户就是说他要在这儿安家落户,他的信息,他的消费信息是跟你的网站息息相关的。这叫用户,所以读者和用户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观念,那么在这一拨新兴媒体竞争过程中,用户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决定整个网站,他不仅仅是消费者,他也是生产者,这是很大的不同,但是话说回来了,如果网站的平台,不能支持这种千万级用户的话,这个用户在整个的互联网竞争当中,这个用户就会发生流失,这又是一个技术平台的制约。但是,也话说回来了,你这个用户产生的信息和你聚合的信息,只是一些没有高度整合的,或者没有水平的信息的话,也会受到制约,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们都要考虑的。

  刘峻:内容和平台非常重要,但都是吸引用户的手段而已,最终的价值都是通过用户实现,QQ有几千万用户,他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有些风险投资商,IDG很担心没有前景就退出了,因为QQ成功锁定用户,无线业务增值,他马上产生大量的无线收入,我们看到QQ推出门户,QQ.COM成为国内第三大门户,超过搜狐。再往后QQ的开发游戏QQ幻想,他超过网易和

大话西游,在新媒体锁定用户最重要。

  周群华:渠道是吸引用户很重要的手段,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个平台,真正是无法吸引这种用户,这位先生的意见,首先要有用户的基础,庞大的用户群,才能找到比较好的一种盈利模式,第二个这两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这种受众问题,实际这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传统媒体的用户,他从年龄层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差别,年轻人占了百分之七八十,我们做的调查,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互联网他对年轻人个性的张扬和一种表现,刚谈到的问题是一种互动性,我了解很多现在这种上网的网民,我们做过调查,他的报纸或者说一般传统的电视节目,看的时间非常少的。

  夏鸿:作为自然人以前是有差别,但是现在不会有差别,传统媒体是受众,新媒体服务对象应该叫资讯人,乙二个做一个非常讨巧的回答,平台的作用或者它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经营内容,第二个就是运营用户。经营内容和运营用户,把这两个,比如制作内容或者整合内容,是经营内容,然后也不是发展用户,也不是锁定用户,是运营用户,这是平台的作用,这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结合体。

  唐立新:实际不管是旧媒体也好,还是新媒体也好,今天的新媒体可能就是明天的旧媒体,所有商业经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客户服务的。

  周群华:我们是新鲜美丽的内容提供商。

  刘峻:我们首先是平台,最后是内容,最后是作为平台达到用户。

  王俊秀:我们为博客提供服务的内容提供商。

  吕春维:全球范围内提供技术,给日本雅虎,康泰斯提供技术,在中国进行内容平台方面的尝试。

  主持人:谢谢几位领导,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的沙龙应该可以结束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