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23载风雨环保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08:52 人民网-市场报 | |||||||||||
当年解振华刚进环保局的时候,有人不理解,说一个好端端的清华大学的学生怎么就扫马路去了。当时的人都觉得搞环保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环保局就是一个养老的地方,人们就说他:这么年轻,怎么去干环保呢?“那时把环保工作看得可有可无。现在大家不这么看了,这说明中国人的环境意识确实在提高。”解振华笑言。
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称,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为此,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向党中央、国务院申请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这一请求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解振华,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3年获武汉大学环境法硕士学位。1980年—1982年在国家建委机关党委工作;1982年5月—1990年5月,历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人事处处长兼放射处处长、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1990年5月—1993年6月,先后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93年6月—1998年3月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环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8年3月起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获2003年度联合国环境奖。 1 “我不能沉默地旁观” 解振华的书柜上摆着很多优美的风景画,这在别人家里是一种装饰作用,而在这里体现的却是他的追求。因为职业的特点,解出国时会格外关注当地的天空是不是特别蓝,水是不是干净,以及周围的绿化、植被。“我在享受着优美的环境时,心里既羡慕,也有压力,但也有动力。我要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像他们那样,而且要比他们更好。” 1994年,淮河发生了重大污染事件,2亿多方污水从上游排到了干流,形成了80公里的污团,拨开2米多高的白沫儿才能看到流动的黑色河水。这次污染事件给淮河沿岸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淮河污染事件之后,刚刚就任的解振华来到了岸边渔村,一位老人哭着跪在了解振华的面前,给了他一封万人签名的折子。有些老同志在万民折上说,我没有死在枪林弹雨之下,却有可能死在污染当中。 旁边的工作人员都还记得,解振华当场就落泪了。“我很惭愧!”每当忆及此事,他还是很痛心。 “对我自己、对我的下属,我要求要讲实话、要办实事、要有实效。任何工作我们看的是结果、看的是效果,过程我们不注重,就算你出了很多力,再难再辛苦,没有结果就是一种浪费。”解振华说的这番话,现在听来,正成了他今天勇于承担责任、引咎辞职的预言。 2 “为”是干出来的 解振华当过6年知青,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曾说过:有权不一定有为,“为”是干出来的,自己没有什么资本,只有多学多干才能不负众望。他给自己的定位只有两个字:干活。“我感到,要真正办成一件事,就要认认真真去落实。有规划、有计划、有法律、有法规、有政策,关键问题是要落实。所以需要一批实实在在的、扎扎实实干工作的人。只要有这么一种精神,任何事情都是能办到的。” 从1997年开始,环保局要求上海等27个城市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向社会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使老百姓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本身所采取的监测措施,就是用了人民的钱,要为人民服务。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 “我坐出租车的时候,司机有时候说,看看北京,环境这么差,这个环保局长怎么当的,把北京弄成这样了!我去医院看病,有些医生发牢骚,说北京的污染这么严重,这个环保局长是干什么吃的。我就告诉他们,我就是环保局长,确实我们工作没做好,希望你们继续提意见。” 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资料显示,近3年全国环保系统收到的环境问题投诉信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仅2003年群众来信就达到50多万封,群众上访超过8.5万批次。解振华每年能接到好几万封直接写给他这个局长的信,很多都是反映并要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状告当地的环保局长不作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说明老百姓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即使环保局长败诉了,也是一件好事。” 3 把“冷板凳”坐热 今年“两会”期间,只要解振华一露面,就会被成群结队的记者围追堵截。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过去环保部门就像唱独角戏似的。 在环保部门干了23年,担任环保局长12年,解振华这位世界上最资深的环境部长把公众的关注解释为机遇、压力和责任。 在环保系统工作的老同志都记得,过去解振华在大会小会上常常用“环保部门要‘有为才有位’”这句话鼓励大家。而现在,环保部门已经可以通报叫停违反环评法的几十个建设项目。这被舆论称为“环评风暴”。 解振华却低调看待这场风暴。他说,这是环保部门正常的执法监督。“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寄希望于一两场所谓的风暴。”解振华说,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 他一直都要求环保部门要敢于和那些明目张胆违法的企业硬碰硬。比如,前几年在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进行的“零点行动”,确确实实关停了上万家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还有近两年来和5部委联合出击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也震慑了一批违法企业,仅2004年就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462家,处理责任人155名。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保准入制度,就有可能造成新上的项目又是污染大户,形成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滚雪球效应。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授予环保部门对新建项目“一票否决”的权力,对未经过环境评价的工程项目可以进行叫停,于是环保部门就决定用好这“一票否决”,先管住新项目,争取不欠污染新账。 解振华认为,他和他的环保队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环保”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公众也期待着环保部门怎样写好这个关键词。 4 搞不好环保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如果说“环评风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标之策,那么治本之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仅仅两年,“循环经济”一词在中国从新兴概念转化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就在不少地方官员还一头雾水时,解振华带头编写了一本关于循环经济的读本,指导地方官员开展具体工作。 “目前中国推行循环经济遇到很多困难。”解振华说,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地方干部对循环经济内涵理解存在偏差。10月,这本由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写序的484页“大课本”———《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正式发行。 环保更受重视还体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环保的内容被写在“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的章节里,而今年的报告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现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章节中。 解振华说,这是因为政府已经明确,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可能是技术、资金等问题,而现在环境资源问题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解振华指出,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2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出现,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生态破坏范围不断扩大。 解振华客观地评价了东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东部的发展应该说是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他乐观地说,“东部发展模式虽然走了西方的老路,但是已经发挥了它的后发优势。所以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当中,吸取东部经验教训将能够发展得更好。” 沉稳持重的解振华,一个从事环保几十年的“老环保”,对于中国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与各个层面各利益集团打交道所积累的经验。他以老成谋国的智慧,决定了这场功在千秋的“环评风暴”掀起,现在甚至又加上自己的辞职“风暴”,让环保重要性的意识得以在大家心中持续下去。 解振华辞职前后(众说纷纭) 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辞职了,成为此次重大环保事件中遭受问责的第一人。尽管社会各方都在期待尽快明晰事故责任,及时查处相关责任人,但是解振华作为环保总局局长成为第一个受到处罚的责任人还是让人感到意外。 应该指出的是:从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车间发生爆炸,到哈尔滨宣布22日开始停水的这一段日子当中,环保总局该有的污染报告记录为零。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直都有解振华要辞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传言,原因是解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再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但是现在解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自己战斗了多年的岗位还是让人为其惋惜。 更让人感慨的是,在得到离职消息的后一天,解振华还向3日北京举办的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提交了一份题为“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演讲稿。不过,解本人没有露面,演讲稿是由别人代念的。 解振华在演讲稿中表示,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解振华提出自己的5条建议: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的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强化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 解振华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职位,但愿他的离开能够强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意识。 (程凯木佳王义伟) 《市场报》(2005年12月09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