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场步入繁荣前夜 外资在中国加快争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15:51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胡天舒 仅仅是四五年前,很多人还认为习惯储蓄的中国普通百姓很难加入到提前消费、签单结账的生活方式中去,这种看法现在显然大大落后于现实发展。精明的中外银行业者已经瞄准快速增长的信用卡业务领域,并且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23岁的林国梁在“上海航空”网站上熟练地输入信用卡卡号和密码。5秒钟后,界面弹出“购买机票成功”的显示,他顺利买到了“上海-广州”机票。 作为上海市政府下属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员,林国梁已经习惯了用信用卡支付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消费。虽然参加工作才一年多,但林国梁已经拥有了3家银行的信用卡,并且全都是透支额度在2万元以上的金卡。 “这些卡都是单位给办的,我只是简单地填了一张申请表,”林国梁说,“可能我们单位是政府系统的,信用比较好,很多银行都上门来推销卡,这些信用卡全部免年费。” 林国梁的大学同学张文静就没有类似的待遇了。张在一家中型外资公关公司担任高级客户主任,虽然账面上的工资收入比林国梁高出近50%,但是半年前当她试图申请招商银行的信用卡金卡时,却被银行拒绝了。 “申请一张信用卡还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出具本地户口、最近3个月的工资单和四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就OK了,”张文静对记者说,“但是如果想申请透支额度更高的金卡就非常困难了,可能银行认为我的工作不如在政府部门稳定吧。” 信用卡业务近两年来正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银行往往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作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主攻对象,并近乎不计代价地将他们纳为自己的客户。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名为《一场银行业的大赌博》中指出,在中国的8.8亿张银行卡中,只有1200万张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但是该文援引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说,预测中国在信用卡这一块将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高盛亚洲研究部的执行董事邓体顺对记者表示,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刚刚开始发展,很多中国居民没有个人负债,在这个大前提下,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对信用卡消费市场如此热情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争夺客户和迅速扩张 四五年前如果谁拥有一张信用卡,还是一件足以拿出来炫耀的事。当时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行仅局限于四大国有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产品以需要担保的准贷记卡和无法在境外使用的本币卡为主。 很多人认为,习惯储蓄的中国普通百姓很难加入到提前消费、签单结账的生活方式中去。可是就是这么短短四五年时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各股份制银行,成功打开了信用卡市场的大门。 “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300多万张,大致占国内信用卡总量的20%多,占国内双币信用卡的比例为30%多,”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仲跻伟说,“我们结合中国近两位数的GDP增长率来估量未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真实潜力,得出的结论就是,招行在未来还要加大发卡量。” 目前,中国的个人金融消费最主要为两大块:一是住房抵押贷款,二是汽车消费贷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表示,房贷和车贷都和个人消费信用紧密相连,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消费行为到现在还未形成特别明显的趋势,信用卡业务在中国还不赚钱。 不过麦肯锡的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的个人消费信用业务(信用卡、房贷、车贷和其它个人贷款)贡献的利润现今只占4%,但是到了2013年将占到银行业利润的14%,目前勉强达到收支平衡的中国信用卡业务也将成为仅次于房贷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 对于银行来说,一个优质的信用卡客户是这样的: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爱好消费并可以接受负债消费,愿意支付透支带来的利息。也就是说,银行希望客户的信用卡上总是有欠款,以累积他们的循环信用,并给银行带来利润。 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中国普通百姓并没有负债消费的习惯,他们往往在信用卡56天的免息期内即全额还款。“可以说中国逾一半以上的信用卡持卡人,是不能带来利润的顾客。”尹中立说。 另一方面,商户手续费的下降也进一步损害了信用卡的赢利能力。2004年深圳的“银商之争”是一个极端例子。国内很多商家和零售商经常对银行施加压力,要求降低收费。据了解,国内商户手续费收费比例约为花费的0.7%至0.8%,其它国际市场的收费比例一般为1%至1.6%。 即便难以赢利,信用卡的门槛却变得越来越低,银行之间争夺用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上海的地铁和百货公司的出入口,或者任何一个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很容易碰到银行信用卡推销人员。 “我在地铁口填了一张表就拿到了建行的信用卡,申请程序非常简单,”一个笔名为洁飞的报纸专栏作者对记者说,“现在我吃饭、买衣服、买机票、定酒店等等消费都是刷这张卡。” 事实上,中国大多数银行在圈定高端客户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各大银行一般要求申请金卡者的年收入至少达到10万-12万元,或者个人资产不少于80万元(包括房产、其他个人投资等),或者拥有价值10万元以上的私车。 为了长久地吸引住客户,几乎每家银行都推出了消费积分送礼品的活动。交通银行总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徐瀚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们尽量挑选价值高的礼品送给客户,并且采用快递的方式代替客户上门来取。” 积分换礼品活动提高了信用卡的成本,但是奖品部分已经列在市场推广的预算里面。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黄祖林表示,换奖品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户的消费计划,刺激他们的消费行为。 根据中国多家银行的数据,目前中国有8.8亿张银行卡,1500万张信用卡,3000万张准贷记卡。这个数字略高于麦肯锡近期发布的信用卡调研报告中的数字。黄祖林表示,有些银行为了追求绝对数量,在发行信用卡时推出一种套卡,比如到某大学向学生推广信用卡,一下子就发出去一套五张,5张卡的背后实际只有1个用户,这造成市面上空卡非常多,效率很低。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抢客户,”高盛的邓体顺说,“既然是抢客户,风险肯定是存在的,相信各家银行对这笔经济账心里很清楚。” 中外合作与竞争 三年前的一个清晨,一家外资银行高层赶在上班之前来到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办公室等候,希望与招行商讨双方信用卡业务的结盟事宜。最后双方的合作没有达成,但是招行却自己开发出了自主品牌“一卡通”。如今,招行信用卡总量已占到了国内信用卡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当然,更多的国内银行选择了和外资银行合作开发信用卡。比如2003年1月,美国花旗集团入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合作首先就是从信用卡业务开始。 国外银行已经开发出非常复杂的信用卡功能。在国外,一张银行信用卡可能会渗透进这个用户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中:超市、商场、租车公司、加油站……“虽然奖学金很少,可能你会认为我不具备消费能力,但是我一到美国就申请了信用卡。”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Erin说。她还告诉记者,当地最受留学生欢迎的是一种刷100美元可以返还5美元的信用卡,她也申请了一张。 无疑,在中外银行的战略合作过程中,外资方把他们在信用卡上多年的经验也带入了中国。交通银行在2004年11月组建了交行卡中心,汇丰派Ron Logan出任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另有4名高级管理人员也加入到卡中心。交行方面认为,交行和汇丰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融合得比较好,双方合作5个月的时间就发行了35万张卡,令人满意。交行计划明年发卡超过100万张。 前文提到的林国梁,其拥有的三张信用卡分别是“浦发-花旗”、“交行-汇丰”和“兴业-恒生”卡。这三张卡吸纳了三家外资银行各自的特点。显而易见,三张卡的主人林国梁对信用卡的品牌还不是非常忠诚,他肯定在未来会受到三家银行的“进一步争取”。 “如果一张信用卡成功地争取到客户之后,再附加给他保险、房贷甚至孩子上学缴纳学费等几项功能,那么基本上这个客人就非常稳定了。”高盛的邓体顺说。 很多人相信,中国的信用卡业务经过前面两三年的起步阶段,已经迎来最好的时期。黄祖林说,过去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银行对客户的经济能力、消费需求、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审核能力也不够,而这些年,这些问题都逐步解决了。 “一个外资银行要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肯定要参与到个人、家庭的消费金融中去,我相信这是我们在这里的惟一的成长机遇。”瑞银证券(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说。他认为中国的企业贷款已超过GDP的100%,不再具有成长性,让外资感到乐观的只有消费信贷。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也加快了对信用卡市场的争夺。许多银行投资数十亿美元参股中资银行的交换条件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介入信用卡的管理。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美洲银行和建设银行、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深发展与GE已经对外宣布在双方的合作中重点合作信用卡领域;而花旗银行与浦发行、德意志银行和华夏银行、恒生银行和兴业银行、汇丰银行和交通银行则已经签定协议,将分别在政策允许时成立合资信用卡公司。这使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幅有趣的图景,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争和合作交融在一起。 并非所有的人都对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感到乐观,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实绩说明这块业务有多么赚钱。买入南京商业银行20%股份的法国巴黎银行就警告投资者:“在开始的3到4年里,对信用卡的投资就准备好赔钱吧。” 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信用卡开始的5年都不赚钱,但是更多的银行人士相信,信用卡的经营效益长期看好。“一些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就是敢于不停地借贷消费,”交行的徐瀚说,“没错,交通银行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客户。” (沈亦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