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群会否成为顾雏军第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25 经济参考报 | |||||||||
11月22日20点20分,南京华美达怡华酒店29楼会议室,斯威特集团董事长严晓群推门进来,脸上是若有若无的笑。 这位身价13.69亿元(2005年福布斯富豪榜)、目前正被业界反复置疑会否成为“顾雏军第二”的热点人物,在斯威特危机曝光以后、第一次坐在了我们面前。
他没有绕过我们、坐到会议桌的另一头、主人的座位上去——这个四星级的酒店目前仍是他旗下的资产——而是就近拉开手边的一张皮椅随意坐下。 “我们正在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化解危机。”他的语调平淡和缓。 我们不由想起一位业界人士的感慨:“这些天,探究斯威特危机的新闻报道每天至少有4篇。各大财经媒体都在挖料,不断有新的细节和内幕曝光,严晓群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严晓群平缓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似乎是随机在他脑海里冒出来的感触和想法,观点和故事。他非常细致地讲述了2002年他在一场突出其来的急症中化险为夷的经历,“医生说要立即手术,我拒绝了,要求再观察一天。结果病情好转了。”在一些时候,他的声音轻微得要竖起耳朵才能听清。在另一些时候,他话讲一半,欲言又止。 “斯威特目前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我现在只想说两点。第一,我们的资产远大于负债。第二,我们目前的信贷规模跟我们目前的产业地位是不相称的,跟相近规模企业的信贷规模相比也是有差距的,毕竟我们是营业收入在江苏排名第12位的企业集团。你们既然能查到我们的逾期贷款,你们可以再去查一查今年以来,银行到底收了我们多少贷款?有哪家企业能经得住这样的收贷?” “关联企业占用资金是事实。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有问题。我们正在根据轻、重、缓、急解决问题,确保在近期内彻底解决资金占用。这次南京口岸转让中烟投资的重组就是第一个动作。” “这几年,斯威特的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今年以来,我们也在反思,甚至是在检讨。主观上,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的确超越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客观上,国家搞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企业的困难与问题就更为突显出来。”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做企业也一样。现在,斯威特正在实施重组,引入资金实力更雄厚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大家——包括所有的债权人在内才能有一个多方共赢的机会,既顺利实施战略调整,又能安全、有效地化解各方的资金风险,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决定用变现斯威特部分资产的办法解决当前的资金问题。我们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无论是抉择的过程,还是抉择的结果,对于斯威特,包括我本人,都十分痛苦。” 有限的信息 有限的判断 判断只能建立在信息之上。有限的信息,只能形成有限的判断。 随着斯威特系资金困局相关信息的陆续披露,尤其是11月22日严晓群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纺机发布“实际控制人变更”公告、斯威特集团正式启动市场化重组的事实,已使得斯威特系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境不言而喻。因此,接下来的悬念是:严晓群到底能不能挺过这一次危机? “关键要看斯威特系的资产质量。”一位财经人士分析说,“如果真像严晓群所说的那样,斯威特的资产远大于负债,那么在重组乃至变现一定份额的资产、补平资金缺口以后,严晓群应当还能够保存下来一些斯威特的核心价值。” 严晓群则强调:“斯威特正在进行一揽子的市场化重组,这绝不是简单的套现,而是出于我们整体战略调整、收缩的考虑。在我们的方案中,小鸭和小天鹅不会放弃。白色家电和芯片将成为斯威特的核心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斯威特危机在媒体层面的曝光是逐渐推进式的,但在金融系统眼中,斯威特系的资产状况却并不存在悬念,一直是近乎透明的。“为防范信贷风险,人民银行早已建立跨行联网的信贷管理系统,任何一家企业的贷款情况、资产质押情况均有案可查。斯威特系的各大企业,自然也不例外。”一位银行界人士透露说,“从银行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斯威特系的资产质押比例并不算高,它也许会做出一定幅度的收缩,但不至于全面崩溃。奇怪的是,一些在我们(银行)看来麻烦更大的公司,并未像它这样受到关注。” 然而,严晓群意欲挣脱困局,至少还面临着一个难题:资本市场波诡云谲,而目前已趋于白热化的对斯威特危机的追踪,已使得他的一举一动均受到严密关注。他能否为自己和商业伙伴赢得必要的谈判时机、空间和时间?能否顺利完成这种聚光灯下的重组? 2005年冬,在资本市场行走经年的严晓群,无疑是在走着资本市场最难走的棋——明棋。 不应被忽略的背景 严晓群在突围。斯威特在重组。事态数日一变。然而,只有当我们将镜头推远,把个案的背景拉进视野,我们才能建立大局观。 2000年以来,“国退民进”,大潮席卷。国有资本以国家利益的名义,纷纷向资源型、垄断型产业领域集聚,而民营资本则在政策给定的框架内,凭借其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迅速接手、占领那些竞争充分甚至是白热化、而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为稀薄的产业领域。 “这似乎是一场千载难逢的国资盛宴。各地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明确的国退民进时间表。买卖(出售国企)已不再是买卖,成了要限时完成的政治任务。国企改制率也搞起了竞赛。由不得你多想,你不吃进,人家就吃进,机会绝不会停下来等你。”一位曾深度涉足国企收购的民企老板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看似是在向自己的命运冲刺,其实不过是在承接和履行政府、或者说时代所交付的某种功能。” 在这种狂飙突进的背景下,有多少产业扩张是着眼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又有多少是出于单纯的踏潮逐浪、倍增资产的雄心与梦想? 更为致命的是,作为企业生存最为关键的外部环境——信贷环境,也是变幻莫测的。我们完成的另一个专题调查显示,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由于采取的又是那一套逐个银行、逐级、逐月制定进度任务、压缩信贷规模的操作模式,使得原本是以控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压缩中长期贷款规模为目标指向的银根紧缩,再次以急剧收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短期贷款的形式,急剧地改变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宏观调控是冲着我们民营企业来的,其实国家也根本没有这样的初衷。”2004年10月,正值宏观调控的全力推进阶段,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慨叹,“但是在现行体制与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宏观政策的调整,几乎总是要由民营企业来率先受难。而且,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民营企业往往还要腹背受敌。就说现在吧(2004年夏),德隆出事了,马上就有人开始寻找下一个德隆,论证复星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德隆。” “我们的生存环境从来就不容乐观。”被问及这一点,严晓群语调依然平淡,“都在说民营企业搞短贷长投是违规的(将短期贷款用于固定资产中长期投资),问题是,民营企业想搞长贷长投,可是谁贷给我们啊?” 在尚未争取到平等规则的时候,就参与游戏,这是当下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家面对时代做出的强悍的选择。 同时,这也是冒险的选择。严晓群们正在为他的选择付出代价。 严晓群,现年39岁,南京溧水人,斯威特集团董事长,名列2004年、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79名和126名。斯威特集团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91.7亿元,上缴税收3.9亿元,在全国最大企业集团排名中列108位。 严晓群1992年创办南京SVT新技术公司,当时隶属中科院南方信息产业集团。1993年,该公司被严晓群等创业者收购,性质变为民营,成为斯威特集团前身。 1994年,严晓群进入通信业,先后涉足光纤接入业务、以及机械、化工等行业的技术、设备研发与产销。2000年,严晓群进入资本市场,斯威特集团迅速扩张,先后收购、入主了“上海科技”、“中国纺机”、“小天鹅”、“陕西长岭”等4家上市公司。 2005年11月以来,斯威特系被一连串上市公司公告、上证所“公开谴责”披露多则负面信息,被业界指为正陷于严重资金困局。 11月29日,“中国纺机”发布公告,由中烟投资公司受让斯威特集团及其旗下公司持有的对南京口岸公司的股权,斯威特集团“瘦身”式重组正式启动。本次股权转让经证监会批准实施后,“中国纺机”将脱离斯威特系。斯威特集团将由此完成它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收缩。 之后有媒体报道,斯威特旗下的上市公司江苏小天鹅集团,目前已经实施了财务封锁,旨在避免斯威特动用其资金。11月29日,小天鹅宣布将其中央空调子公司和日本富士通将军株式会社进行合作,富士通控股的新公司成立之后,之前的无锡小天鹅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将不存在。这是小天鹅自主“瘦身”,力求自保的重要一步。 12月1日,斯威特旗下ST长岭披露一则未履行相关程序的股权转让违规事项,导致其2005年经营性利润因此减少1760万元,严晓群则拒绝对此做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