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们总是处在断层之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 14:16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慕容非

  《财经时报》:从剧照上看,《无极》的形式感很强,这是不是与你的造型有关?

  叶锦添:其实,我是和陈凯歌导演一起创作的,他有很多想法,在找我之前,他已经筹备了很长时间。我开始去了解他需要什么,他想要一种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他的电影里
充满了很多辨证的东西。我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他的工作,然后再和他进行沟通。

  《财经时报》:从前几年开始,中国电影重视起形式化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看的?

  叶锦添:我觉得,《卧虎藏龙》有一些带动的作用,最主要的带动便是外国的关注,如果仅仅是中国市场可能还是没办法做成那个样子。高预算的影片对于中国来讲还是不够。现在做电影,大家首先会往国际化的素材去想,越国际化意味着你的利润越大。

  《财经时报》:这会不会导致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走向?

  叶锦添:我只能说自己对于创作有一套想法,但我会尊重导演的意图,我会问他,你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拍这个戏?想表达什么,你想象中的场景是什么?目前与我合作的导演功力都很深厚,他们对于造型也有一套成熟的想法。每次拍戏,我都自己听,注意吸收他们的东西,我通常不会说,我一定要怎么样。我希望自己是一面镜子,而不仅仅是我自己。

  《财经时报》:你认为形式化在电影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叶锦添:对于我们而言,形式当然是辅助剧情的。其实,用形式去讲故事在西方已经发展很久了。通常在超现实的电影素材里面,它必须具备很多心理学的基础,因为观众在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时,必须有心理反应。黑泽明也是受心理学的影响,他最后把很多日本的传统变成非常前卫的东西。

  但在中国,形式化的电影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因为中国的观众还不具备那样的基础,很多人都是用新奇感来看,而非把它当成一门语言。外国人看完电影后,大家都有一个关于形式的讨论,我们没有。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形式一定很好,这可能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关系,中国还处在从写实电影朝其它电影转型的多元时代。张艺谋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其实有很多电影都有形式感,因为里面有丰富的美学元素。

  《财经时报》:有人说,你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国际化了,时尚化了,是这样吗?

  叶锦添:这是肯定的。我最近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很好,但问题是现代人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因为它很复杂,比电脑都复杂。中国人现在已经丢失了很多闲情逸致,他们没有时间去细微体验其中的美妙之处。现代人的快节奏似乎把这些东西冲击得七零八落,让大家欣赏不到其中美的东西。

  对于我而言,我希望自己能用现代化的语言,把这些东西提炼出来,让大家重新接受,但这个工作是漫长的。

  《财经时报》: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时尚语言?

  叶锦添: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一直以来,中国所有有关时尚的语言都是西方的,实际上这是错的。如果全是西方语言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时尚生活非常麻烦,大家看不到自己,没有共同感。我以前什么都玩过,西方的,中国的,传统的,前卫的,为什么呢,这与我的文化身份有很大关系,我受过完备的西方教育,同时又具有正统的中国思想。最初,谁好我看谁,在香港时,我看不到最好的东西,后来我到了欧洲去学设计,和那里的设计大师平起平坐,在他们面前,我又是中国的。

  我每年都在巴黎,我知道那座城市真的漂亮,我也想象那里所有的人都能看到那么美的建筑,每个人都能看到美丽的塞纳河。当来到北京之后,我开始觉得这里的很多事都好笑,比如,开车过了三四年,便会认不到路了。我觉得这种东西是很严重的,因为这座城市的人,对自己生存的空间已经不熟悉了,没有安全感了。

  《财经时报》:很多历史的东西消失了,城市的记忆也就没了,这意味着什么?

  叶锦添:坦白地说,我们现在是在欧洲化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是从欧洲那边建立起来的,美国也是如此。欧洲本身已经非常成熟,同时也在衰老,他们也在找寻变化,未来怎么生存?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整个欧洲甚至美国都动荡不安,有变成虚拟的趋向。

  但这些对中国一般民众是非常遥远的,他们很难理解欧美人的心态,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的很多农村变成了城市,很多老东西没有了,变得乱七八糟,这些都会对民族的自尊心有损害,自己以前的东西不去尊敬,怎么能让外国人来尊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民族失落感。巴黎就不同,它的每一条街都是几百年历史的保留。土地都是有活力的,但现在没有生命的建筑越来越多,很可怕的。人们把这些看作是城市,我认为它们是与自然分开的,天然的东西越来越稀少。

  《财经时报》:站在你的立场,你觉得为什么会是这个现状?

  叶锦添:对于大多数一直在大陆生活的人而言,眼前的中国是惊人的,尤其是北京,在那么短的时间发生那么巨大的变化,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的人能有如此的经历。北京的电子化生活高于香港,与香港相比,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更接近未来。香港人还保持了以前的生活习惯,没有那么快进入现代生活,但北京很快全适应了。

  大陆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与文化习惯总是处在断层之中,没有有效地延续和继承,导致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社会层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沟通语言,彼此隔膜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