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徐焕东:科研课题资金预拨制有四大弊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8:24 经济参考报

  

徐焕东:科研课题资金预拨制有四大弊端
本报讯 我国政府采购问题研究专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焕东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政府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的课题申报资金预拨制,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花钱买创新“可能”的方式。他认为,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方式存在严重弊端,政府应尽快考虑向实现政府直接采购创新成果的转变。

  课题申报资金预拨制,是指由有关政府机关或学术机构负责确定课题,各高校、科
研机构等申报,组织机构确定若干个评委进行评审,然后由几个评委确定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出成果的申报项目为受支持项目,以此为依据,大量的政府课题经费随之拨付给课题组。

  据徐焕东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我国为了积极支持高校及各研究机构的科研创新事业,先后设立了多种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一些部委设立的课题基金等,这些基金基本上都采用课题申报资金预拨制。多年来,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认为这种方式已暴露出四大弊端。

  首先,课题的选题有局限,评审机制不公正。课题选题和评审主要由部分专家进行,一方面,由于专家的经历、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把握各方面研究的需要。因此,有些选题可能十分需要研究,却没有纳入专家视线,有些选题可能年年被重复进行。评审专家的评审客观上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专家本身的资历、专家对某些人先入为主的印象、申报材料是否符合专家口味等,都会影响中标情况。同时,一些人情因素、关系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掺杂其间。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产生选题并不一定最急需、评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方案。

  其次,不利于调动众多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经费预拨制只从众多从事研究的人中,选择了个别人给予资金支持,而其他实际上也许更有能力的人,却因为得不到评委的承认和相应的资金而主动放弃研究,不能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巨大作用,也没有调动众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重申报、重虚名,轻实质内容、轻验收。如今人们不能不承认,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一些重要课题基金,已不自觉地成为评价学校和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人员的主要指标,成为不少单位和教学科研工作者拼死追逐的梦想。谁中了这类课题基金,不仅有了金钱的支持,而且会带来巨大的荣誉,教学科研工作者中了这类基金,奖金、职称都会随之而来,逐步形成一种特殊而变异的社会评价机制。如果多中几次,很快便会成为社会名流。然而问题在于,人们更多地关注谁中了课题基金,却很少有人过问谁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创新成果,有没有实质成果。实际上,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这些弊端,看出了它导致各教学、研究机构重申报、重虚名、重利益、轻实质性研究,组织管理部门轻验收把关、轻责任追究的一些明显弊端,甚至有人已经将其不恰当地比为“皇帝的新衣”。

  第四,巨额资金获得的仅是一种成果的可能性,而非实际成果。政府依据评委评定的最有可能性出成果的判定,就拨付了资金,买的并不是真正的成果,而只是申报者出成果的“可能”。申报者最终是否能拿出创新性成果,实际上只是一个未知数,这就形成了纳税人花钱买“可能”的情形,是完全不符合纳税人要求的,也不符合政府采购的目标和原则。事实上,多年来课题基金支持下的确产生了成果,但实践证明,大量课题经费支付了、但最后并没有太多创新价值的情形是显然存在的,有些甚至十分严重。

  徐焕东告诉记者,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是政府直接采购创新成果,先有成果后采购,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它有四大好处,一是,政府采购的是实质成果,而不是采购有“可能”出的成果。二是,政府采购成果可以引导众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实质的成果创新,而不是训练申报课题的技巧。更多的人参与创新研究,就可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而不是只决定被支持者一家形成的成果。三是,加强评委责任制能保障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申报中标,评委评的是出成果的可能性,评委几乎没有责任。而实际成果政府采购制则强调评委直接责任制,即评委如果花钱买的不是真正的创新成果,评委负责,增加了评委的责任感,可以避免纳税人金钱的损失和避免腐败行为。四是,形成追求真实成果的学术和创新风气,而不是为中课题而中课题的虚无风气。

  据徐焕东介绍,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的具体方式包括,政府相关机构每年公告成果采购和奖励,要求申报的是现实成果,对真正的成果实行直接的政府采购。而对于一些的确有能力创新、没有资金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可采取特殊借贷周转方式。对于纯公共的研究机构,其科研创新资金则可采取完全的政府拨付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