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文摘出品人喻杉总编辑赵晓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16:15 新浪财经 | |||||||||
精彩观点: 喻杉:因为我写小说的时候都是全国人都要做文明时代,我是因为写着好玩儿就发表了,发表以后引起轰动,轰动让我很意外,觉得出名的感觉有一点不太好, 赵晓:我们希望有一种大的关怀,比如持续的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关注,对中国弱势群体被社会的关注,这个思想我们希望是深刻的。第三,虽然是我们摘录的文章,但是是非常美的,它的文笔各方面是非常的准确、非常的生动,读起来绝对不是烂泥烘烘,读起来有独特的视角、有大的关怀、同时阅读阅卷也是非常好的,这样的一本刊物我相信在中国一定有前景的。 由《财经文摘》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创新大奖即将举行,2005年11月22日新浪财经特邀《财经文摘》出品人喻杉和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财经文摘》总编辑赵晓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畅谈商业创新的相关事宜。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下午请来了《财经文摘》的出品人喻杉女士和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财经文摘》总编辑赵晓先生,和我们一起探讨有关商业创新的相关话题,欢迎广大的网友积极参与。现在先请两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 喻杉:我叫喻杉,是《财经文摘》的出品人。 赵晓:我叫赵晓,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现在是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很荣幸最近出任了《财经文摘》的主编。 主持人:我们今天谈论的相关话题是关于商业创新。由《财经文摘》主办第二届中国商业创新大赛即将开始,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活动的宗旨是什么? 喻杉:我们这个活动的宗旨是创新畅扬商业精神、挖掘商业精神。 赵晓:其实这个活动应该来讲去年举办,是去年活动的继续。因为我进入《财经文摘》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喻姐很谦虚,一定要我说几句,我就先说几句。我觉得创新这个话题是一个逼出来的话题。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不是无条件的谈创新的,我觉得如果说任何时候、任何企业、任何地域都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其实是江湖医生。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最大的经济特点就是二元结构的转换,我们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要进行转换。我们的国家要经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这种转变我们经济增长是最快的,的的确确过去20多年百分之九点几的中国增长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快的,也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快的。那么,我们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地步,在全世界来讲已经名列前茅。我们的外贸地位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我们许许多多的产品多全世界来讲也是名列前茅,我们一部分的发达地区,比如说像浙江省,人员GDP已经超过3000美金,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经济有很多的问题,我们继续的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么,浙江省在去年人均收入刚刚超过3000美元之后,今年已经遭遇第一个“冬天”,从全中国来讲,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去年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企业的利润增长幅度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样的增长,我们挣的钱比过去更困难了、更不容易了。 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我们看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非常清楚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增长道路、发展模式。所以,中国将要进入到一个经济转型的阶段。我们的发展理念将要进入一个类似于拨乱反正的深刻的变化,这其中创新将要成为一个主旋律,一个最具时代性的话题。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我们的附加价值没有办法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会急剧的下降,投资信心可能会崩溃,投资支持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持续。没有创新,我们就会遭遇更多的国际经济摩擦,全世界可能都会指责中国人。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发展自己的品牌,就没有办法提高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所以,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之后,在种种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今天我们来谈创新,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十一五”规划也把创新,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在最近的讨论中,甚至提到了国家主权的地步。那么,我想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现在不得不去走的一条道路。同时,它也是需要中国的国民,大家都来出力、做贡献的,其中也包括媒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是很支持《财经文摘》来推进这个活动的。 主持人:在这种刚才赵晓先生说的被逼出来创新的背景之下,《财经文摘》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即将开始的是第二届商业创新大赛的颁奖活动。那么,您觉得在这种评比的过程当中,哪些标准是最重要的? 喻杉:我们想最重要的标准还是创新行为本身,我们评奖标准不是以这个企业在国际地位有多大我们更创新行为的本身对于企业创新,从去年情况来看,获奖的企业有可能是全球知名的企业,也有可能不是很有影响,但是未来很有创新力的企业。我们分了很多种,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理念、战略的创新,我们有十五个奖项,国外企业在中国怎么样、在本土化创新上也有一个这样的奖品。 主持人:在这些标准当中,《财经文摘》的哪些标准是最重要的? 喻杉:应该说这几个标准都不是《财经文摘》定的标准,我们有20几个人的团队,有专家的团队,也有学家的团队,我们在网上有一个网民做的团队,包括我们企业获奖的理由也是先进行海选,有一些企业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我们大家在一起综合几团队的评选,最后得票高的企业才可以获奖。 主持人:在评比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方式来保证评比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喻杉:《财经文摘》本身是一个组织者,参加投票的人都是媒体以外的人,我们只是自己做一些工作,网民的投票可能来自于新浪,媒体记者的投票也是来自各个财经媒体的集团都知道结果,因为票数都是要向他们发布,我们完全是取决于得票率高低来做。《财经文摘》本身只是做一个统筹的最后组织工作。当然,如果说大家是不是所有人观点是最正确的,不一定这个专家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也不一定是《财经文摘》记者意见最正确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见是最正确的,我想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的话,相应偏颇的地方就少了一些。 主持人:刚才赵晓先生谈在商业创新的作用,《财经文摘》的地位是什么?它对商业创新有什么贡献? 赵晓:应该说这本杂志比较有特点,在我们国家有很多文摘类的读者,青年文章这种综合性的,也有一些是文摘性的报纸,但是你看全中国目前没有一份财经类的文摘,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它是唯一的财经文摘。 第二,是有国际性的事业,这份文摘所摘录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内的财经的媒体,也包括了国际上的著名的财经类文摘和报纸,有一个国际性的视野,这是第二个特点。所以,翻开这本杂志能够看到和国内的杂志不同的内容,它的视野是非常宽广的。 第三,它有一种关怀。这也是我愿意加入他们当中做一点事情的原因,他会关注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弱势群体、中国企业的创新等等。我们希望将来我们的这些栏目会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是比较长久的、持续的,中国崛起、弱势群体、社会公平和创新,这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喻杉:我也补充一点。我们《财经文摘》本身是海内外唯一的文摘性的财经刊物,因为财经刊物这么多,而且关注财经的读者多半是一些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人,他们相对而言更忙一些,我们把《财经文摘》定位为很多忙的人看,尽管这些人很忙,并不是说看了《财经文摘》经济上有一些负担,实际上他们是负担得起,我们是全球的事业,一个人即使有时间、也有金钱,但是语言方面会有限制,我们尽量为这种人提供方面,我们像秘书班一样,为他们筛选关于全球的信息,每个月看了我们的杂志,基本上了解财经媒体的大概的情况,如果要了解更深入的情况,可以去找媒体的本身。我们可以给大家节省不少时间,这是《财经文摘》的优势。 主持人:文摘内杂志也好,报刊也好,不能有原创的东西,您在编辑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观点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 喻杉:我们可能三分之二的东西摘自于海外的,三分之一的东西是原创的,这是一本香港杂志,经国务院批准特许在国内发行,我们可以做一部分原创的,我们的封面基本上原创的,我们这一起正在跟赵晓主编谈关于经济高速增长中有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分享不到增长的成果,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难题,特别是温州一带的中小企业实际的生存状态,我们申请来自温州的媒体记者,他们给我们做了关于温州一些企业很深层次的调查,这都是我们自己独家来做的。 赵晓:如果你去看报刊、杂志,包括搜索新浪网,你会看到有一个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叫“悲惨增长”,“悲惨增长”这个词就是在现在最先使用的,在经济学界一般把技术的进步导致供应的增长,导致一个企业增产不增收,我发现中国陷入另外一种原因导致的悲惨增长,上游的价格能源资源类上升很快,使得下游的利润积极的减少,下游的企业陷入到困境,这样的情况叫“悲惨增长”。可以说到2005年“悲惨增长”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背景,我们下一期的《财经文摘》的封面文章就叫“中国悲惨增长”。这个话题的关注,就是关注中国在经济增长负面的问题,有经济增长但是没有利润,效益很低。 我们同时发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尤其陷入到悲惨状况,在今年中国的企业的新增利润中,96%处在石油等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基本上是资源类的垄断性的、国有性的。换句话说,民营企业都是非资源性的非垄断性的,都是下游的这些产业,民营企业更加的困难。今年浙江的企业出现一些问题跟这个也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关注这种盛世的危机,也发出一些盛世的危言。因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给予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之外,很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也需要转型。据我观察,浙江的企业走了三条路: 第一条路是跑,打不赢我就跑,跑哪儿去,跑到山西去买煤矿,山西三分之一的煤矿是浙江人买的。第二,是我转行了,不再干原来的事了。 第三是上台阶、上档次。如果上台阶,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有些民营企业率先转型,它可能会继续增长,但有一些民营企业可能会淘汰出局。我了解到一家企业,前一段时间去做调查,方太厨具在国内是领先性的品牌,但是这家企业最让佩服的是它的研发费用一直占整个企业的销售额的95%以上,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了不起,正是因为有这种创新,有这种研发的创新,始终能有比较好的差异化的战争,我不跟你去拼价格,去跟你拼产品的不一样,在中国出口的抽油烟机的产品,价格通常都是30、40美金,很少有高于60美元的,但是方太的抽油烟机至少是150美元,这就是创新带来的结果。我相信这些民营企业会成为明日之星,如果跑也跑不快的这些民营企业很快就会淘汰掉。 主持人:您作为一个学者,怎么看待中国目前创新的核心?在眼下最急需是什么样类型的创新? 赵晓: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创新最需要的是什么?第二企业最重要要做什么样的创新?就第一个问题来讲,最重要是要有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一个大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政府所打造的法律秩序,政策体系,这个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一直保护得不好,那么如果你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你创新出来很快就被别人模仿,很快就被假冒恶劣所充斥,谁还敢创新。所以,我们第一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创新不足的问题。但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又发现国家的某些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又过度了,这好比说美国有知识产权上有支持新兴产业,支持新产品避风港的政策,比如说最近google要建立一个网上图书馆的计划,要把很多的书搬要网上去,这对传统的出版他们是很不愿意的。但是美国的政策显然是更加支持google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鼓励新的产业的出现.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按我们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那是这种新兴产业非常新的商业模式、非常新的技术模式的创新是难做到的。我们国家在大的政策的环境上、法律环境上,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又存在知识产权保护过度的问题,总体上制度环境的建设始终跟不上技术的变化,我想这是最大的软肋。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创新更多依赖于政府,我们80%的研投入是跟政府有关,但是美国正好相反,美国80%以上的创新主要是企业自主创新,我们要由政府主导型的创新转到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型体系,这也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成为我们新的国家的战略。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是政府的创新,哪怕是神六上天,就像毛主席时代,原子弹、氢弹的发明一样,它的意义都是有限的。只有到企业的创新,才跟蓬蓬勃勃的市场经济的经营直接联系在一起,它才是有效率的,才是可持续的。这个我想打造一个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还是中国人并不笨,中国企业也不懒,关键我们有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制度。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眼下最需要创新的企业有哪些?比如制度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可能特别重要还是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用说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民营企业同样也需要创新,民营企业已经到了一个坎上了,尤其江浙一带的企业已经到了一个创新的坎儿上了,而且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和经过改革的国有企业。但是,民营企业普遍面临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不仅不能跟跨国公司比,甚至和国内的企业都没法儿比。我们看到一些跨国企业在做大规模、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甚至表现比民营企业强盛多了。民营企业如果要在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那么首先要注意的是自身的制度创新。 主持人:我们利用下面的时间来提问一些网友的问题。 网友:请问,喻女士,您曾经在大学时代写了一本小说,后来为什么没有再写呢? 喻杉:因为我写小说的时候都是全国人都要做文明时代,我是因为写着好玩儿就发表了,发表以后引起轰动,轰动让我很意外,觉得出名的感觉有一点不太好,我认为那个时候我心里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出名的话,人家很在意你听不听话,如果不去上课的话,老师知道的话,觉得你很骄傲,原来你不去上课的话,你一定要去上课,相对来讲在大学里面不是很自由,所以有意识的不是朝这方面的发展,所以大学毕业老师问我去哪些单位工作的时候,我说最好去一个跟写作没有许多关系的单位吧。 可能老不写东西可能会受影响,可能因为这么多年的工作了解的,站的角度和原来比,随着年龄的成熟、环境的变化,所以我现在更多的愿意做一些策划工作,大家在一起做一些选题,也许我自己写的东西不是很好、水准也有限,但是我觉得我参与的话能够做好的话,我也很有成就感。 赵晓:我是她的Fans,我是她的“粉丝”。我当时读大学时就看过她的书,当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很想认识这位才女。后来,有幸的认识喻杉,见到自己当日的偶像,作为一个“粉丝”心情非常的激动,她邀请我一块跟她出品的《财经文摘》,我欣然允诺,而且我发现喻杉是一个特别有人文关怀的人,我相信她的人文关怀可以弥补我们作为经济学家的不足,可以把善注入到商业,把人文的关怀注入到商业,同时她也特别的谦虚。 网友:您大学之后一直在政府机构做事,后来又弃政从商,现在做传媒,我现在想考公务员,能否从您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和经验? 喻杉:我想大学时期做公务员的话是对未来人生很有帮助的,如果不是我在一些大的机构和一些很有经验、高水平的人一起工作,我觉得我会成长得慢一些。后来我离开原来的国家机关以后,我原来一直在拍一些纪录片,就是那种比较具有人文关怀的记录片,我们拍过佛教寺院的一日等等很多东西,在同一天不同类别的人在怎么生活的,不是以好奇、猎奇的心态去看他们的。后来我觉得相对电视的环境对我来讲太喧哗的一些,我更喜欢稍微沉静一些的事情,我后来这几年专心做平面媒体,我想平面媒体的东西给人的思考环境更沉静、深度做得更深一些。就像刚才赵主任说的,经济上我不是学经济出来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做经济团队的人在做工作,我们赵主编是一个经济学家,我们很多的班子在做这个工作。我本人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我们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参与策划,我觉得经济不是冷冰冰的,应该是有情感的,我觉得也许是我们可以做得有特点的东西。 网友:您是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平时的工作应该很忙,怎么有时间经营一本杂志? 赵晓:我以前曾经作过杂志的编辑,我曾经担任过山东科学杂志社的编辑,我觉得跟杂志天生的缘分。而这本杂志与众不同,第一它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财经文摘。其实我一直觉得国内的财经类的刊物有的太硬了,普通读者可能根本看不懂。第二,不够美。读起来界面还不够友好,我觉得好的财经文章应该像优美的散文一样,不仅又是讲道理的,但是又是很生动的。第三,国内始终没有一份财经文摘,都是比较大块头的文章,信息量相对来说对一些特别忙碌的人来说,有的时候不能够一卷在手、信息在握。其实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有过想法,比如我给某个杂志提供一个创意,让他们去办这个杂志,而且我的的确确给一些财经的朋友提过这样的信息,他们当时很有兴趣,但是回过头没有办出这样的刊物。有一天我在北京的金鼎轩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财经文摘》,我当时大吃一惊,我想也许我创意的《财经文摘》办出来了,但是后来一看没有达到我所想要达到的那种水平。后来又一天喻总突然打电话给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文章,觉得我的文章比较敏锐,财经方面的文笔把握比较准确,他们有一个很强的经营队伍,也有很强的像喻杉人文关怀非常强、文笔非常好的人,但是财经方面有所保留,他们希望我们给他把关。实际上我到这个杂志就有一点像学术委员会的主席,总编是挂名的,我做的事情也不太多,我会看看每期的刊物,会提意见,从财经的角度、专业的角度会提一些意见。现在每一期有一篇封面文章,就是原创性的,其他都是文摘的。那么,原创性的封面文章他们一般会征求我的意见,我也会提出我一些意见,把我的一些理解和影响带到这份刊物,比如我们下期要做“中国的悲惨增长”,“悲惨增长”是我本人提来的,我起到的作用就是在此,我起到一些把把关、读一下刊物、提出一些意见,参与一些选题的意见,这样占用我的时间并不太多,他们也非常的照顾我,如果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一般不给我打电话。所以,基本上我们现在应该是非常默契的关系。最重要的事情,我很高兴有一个机会和我昔日的偶像,我作为她的Fans一起工作,我觉得很开心。 主持人:杂志作为媒体的一种,由于出版周期的原因,要想做出影响力有一定困难的,尤其在财经领域选题的对普通的受用来说是比较生疏的,财经的杂志要想做出影响面可能更困难一些。那么赵晓先生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喻女士作为一名媒体的工作者,你们两个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喻杉:我先说几句。因为《财经文摘》本身不是由于一种纯原创的杂志,更多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体现工具书的作用,一种对从事经济工作的帮助作用,就是你看了我的杂志知道了本月全球财经媒体都在关注什么话题,因为我想他关注的话题是这个月财经上发生的一些大事,是以平常帮助作用为主的。另外,有一部分做选题,可能在策划我们选题的时候,因为国内财经媒体有他的优势,可能侧重关注上市公司,有的侧重关注时政类的经济话题,这是各个刊物的特点。我们更多的关注还是刚才跟赵主编所讲的,我们更多的关注持续性的关注,在经济高速发展当中,一些更需要关注的一些人,需要关注的一些群体,他的经济环境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经济事件,可能相对而言,我们想持续一段时间,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理性的声音,或者带有一些前瞻性的话题,我们先来探讨,包括这次的“悲惨经济”,可能经济学家在各种论坛上讨论了很多次,但是在平面媒体上他们很少的来讲这个话题,我们可能第一次来做这些东西。我们有一种想法,我们团队比较年轻,因为他们媒体接触的都是全球有关的经济问题,看的是全球的财经媒体,我们可以比一般人稍微早一点关注一些话题,这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讲深刻程度的话,我们可能做不过国内很多财经媒体,他们做得很值得尊重、做得很好。我们想,如果做一个及早的提出话题的人,但是也许我们不一定是最深刻、下结论、做判断的人,我们更多的是走访更多的人,只是把这些话题告诉他们。国内财经类一般在看国内的视野,我们更多的是全球的,只要是善意角度来谈国内相对的事件做一些话题来说。 赵晓:其实,文摘类的读物有它天生的优势,我们知道平面媒体里面发行量最大的应该是读者,它的发行量肯定是最高的。其他的文摘类的报刊发行量也相当大,所以实际上《财经文摘》应该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所有的财经杂志类独一的一份,我想这是它天生的优势。现在,应该说这本刊物也在转型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一起做了一些讨论,有一些我们未来的想法和目标。 另外,我们希望有一种大的关怀,比如持续的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关注,对中国弱势群体被社会的关注,这个思想我们希望是深刻的。第三,虽然是我们摘录的文章,但是是非常美的,它的文笔各方面是非常的准确、非常的生动,读起来绝对不是烂泥烘烘,读起来有独特的视角、有大的关怀、同时阅读阅卷也是非常好的,这样的一本刊物我相信在中国一定有前景的。 《财经文摘》做得时间还不是很长,我还没有给他们做一点点贡献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到15万的发行量,这个是美国一个组织认证的,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和前面的读者相比,发现简直没有办法比,但是既然看到以前的蚂蚁可以变成大象,现在的蚂蚁也是有很大想象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这份刊物应该是有生存的空间的。 主持人:您关心网上对经济学家的评论达到一定的火爆的程度,在新浪作过调查投票超过10万票,这源起是香港一个经济学家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一方面是媒体对社会经济学家质疑,同时也有说媒体太浮躁了、网民太偏激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赵晓:丁教授这篇文章,后来又陆续有好几个访谈,包括他接受《经济观察报》的访谈,那么你会发现他前后的内容之间、强调的重点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经济观察报》的访谈和他最初的访谈,你会看到天壤之别。从最初的访谈来看,似乎丁教授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已经非常的愤怒、非常的生气,他要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批评。但是从机关报来看其实是媒体的记者,丁教授讲了很多的话,其实那句话不是很重要的话题,拿来做标题,大肆的炒作。丁教授真正要阐述的问题是另外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完整的理解丁教授,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在这里避免这种炒作,避免脱离事实的评论。不管怎么说,现在大家关注是中国经济学家的话题,其实我们不妨做一些分析,我想丁教授说中国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个话肯定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即使上丁教授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的经济学家,甚至国际一流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就可以称之为经济学家,假如以这个做标准的话,中国也远远不止5个人。如果在国外一流的大学拿到经济学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学家的话,这种人在大陆也远远不止5个,我觉得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中国也远远不止5个。所以丁教授的评价肯定是有问题的。丁教授是社会学家,他对经济学家的状况,包括经济学家评价,是他的标准,不足以作为专业的评价。 另外,经济学家提供是一种产品,当然这种产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是知识产品。这种知识产品,经济学家是否扮演好他们的作用,最重要是他有没有提供有效的社会需求,社会对经济学家的知识产品有一种需求,你有没有提供这样的需求,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情况跟国外有所不同,比如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作为经济学的市场,它的规模非常大、分工有很细,社会对经济学家的需求,知识产品的需求更多的是你的创新性的产品,原创性的产品,具体表现为在它的刊物上发表新的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代表着美国市场的情况和需求。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就像我们刚才谈产品一样,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产品并不见得要去创新,如果大家注意到我讲的话,到了这个阶段才需要创新,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你模仿就好了,你可以把别的技术学得很快的话,这个企业就会增长很好。我刚刚对广东企业家做调查,广东的企业家很简单,他们就两点:第一,快。做得很快,资金周转很快、利润回报很快。第二,怪。就是和别做的不一样,他做度假村就要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怎么怪怎么做,一个快一个怪,这是这些企业家的特点。从中国企业家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在很长时间我们社会对经济学家的需求、对经济知识产品需求并不是最前沿的知识,而是经济学知识的启蒙、普及和应用。而从经济学知识的启蒙、普及、应用来讲的话,我认为中国经济学家做得非常的好,我们只用了20多年,我们今天的经济就发展到如此的地步。这点跟经济学家的启蒙、普及、应用是非常有关系的。 前几天我有一个朋友到印度去了,他回来跟我讲,他说印度比中国的落后多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个印度的学者跟他讲,听说你们中国发展很快,你们大概再发展几年上海就快赶上我们孟买了,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只能为之一笑,因为孟买跟上海没有办法比的,但是在印度人的眼里,中国大概还要发展一些年,上海才能赶上孟买。我就跟他讲,你不要笑话印度人,20年前中国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我们却认为要去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美国人,今天中国人的视野对全球化的理念、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无疑是大大的不同,这里有经济学家的贡献,很多的经济学家我们看到,他们不是在忙一些文章发表在国际刊物上,而是忙于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出谋划策,为企业出谋划策。这个现象从一个国际上的经济学家来看是很奇怪的,从一个外国人来看是觉得很奇怪的,他觉得中国的经济学家怎么做这件事情呢,其实在我们来看是非常能够理解的,因为这是社会上对你提出的需求。中国有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管理系,中国的管理系都是从经济学转来的,那么这些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办法转过来的。实际上,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辞典是运用经济学知识工作的人们,经济学家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工作,就像木匠、石匠一样,干一些什么是由主人提出来,主人提出建一栋草棚,你就要建一个草棚,如果这个主人富裕的话,他要建一栋世界上很大的楼,你就要建这么一栋大楼。现在中国人最需要的仍然是对市场经济知识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见得是最前沿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主持人:下面请两位嘉宾对今天聊天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短的概括。 赵晓:我希望喻杉不断的创新,也推进我们中国的创新。 喻杉:我希望《财经文摘》和整个华文传媒跟中国经济一起不断的向前、创新、发展、进步。也希望我们商业创新大奖,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多少有一点收获。 主持人:新浪网广大网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我们同时对没有时间提出你们的问题表示抱歉,对于你们广大的参与表示感谢,再次感谢两位嘉宾参与我们的聊天。谢谢。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