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进口电影发行 难破垄断坚冰(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1:12 北京现代商报
  11月12日,有韩国“第一小生”之称的著名影星裴勇俊来到中国,为其主演的影片《外出》首映造势。促成该片引入并邀请裴勇俊来中国的幕后重要角色是中博传媒公司,但由于该公司没有进口片的发行权,所以只能以“协助推广方”的身份出现。“几十年来,外国电影的引进权一直由中影一家垄断,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不利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进口电影发行难破垄断坚冰(图)
王晓莹/图

  记者了解到,2004年全国票房为15.7亿元,进口片7亿元,其中进口大片票房排前7位的《指环王3》、《后天》、《特
洛伊》、《蜘蛛侠2》、《哈利·波特3》、《亚瑟王》、《冷山》票房就有4个亿。目前,我国引入外国电影的发行权只掌握在中国电影进出口总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手中,所以外国大片的巨额利润也落入中影和华夏的腰包。

  “中国至少应该有5个不同体制的电影发行公司来做进口影片的发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向记者表示,民营电影发行公司根本就没有机会,而这会阻碍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中影独享“进口大片”

  有关中国电影集团的介绍中写道,“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国内外影片的发行放映;影片及其载体的进出口,享有国家赋予的影片进口权”,其旗下的中国电影集团进出口总公司“是国内惟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1994年11月12日,中影引进了我国第一部分账式国外大片——《亡命天涯》。这部影片的当年票房是2500万元——相当于当时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在1994年,中国电影观众仅仅为3亿人次,而这个数字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还是293亿人次,中国电影市场空前暗淡萧条。政府决定由中影引进国外影片,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国内电影市场。而《亡命天涯》等国外大片确实“救了场”。记者了解,当时由于电影市场不景气,在制片厂、发行公司和影院之间出现了“高达一亿美元的债务链”,引进大片之后,所有的债务全部在三年内还清。而中影公司则初次尝到引进大片的甜头,并自那时开始积累大笔资金。

  在当时的体制下,中影进口的国外大片对活跃国内电影市场起到了有用的效果。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中影垄断发行进口片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效率低下、市场化运作不足等。终于,在2003年6月19日,中国第二家享有经营进口片发行业务的电影发行企业——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在北京成立,这被认为“打破了中影公司对进口影片发行权近50年的垄断”,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其最大股东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广播电影集团,持有20%的股份”。

  中影靠进口大片过日子?

  “目前,中影就靠‘吃’进口大片支撑着。”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多位人士这样评价。据了解,中国从1994年起每年以分账制的形式进口外国影片,基本都来自好莱坞。具体的分配比例是:外方片商和中影公司共拿票房的46%,省市级电影公司拿8%-10%,剩下的44%-46%为影院所有。

  国家电影局局长刘建中曾经表态:一,中国电影管理条例规定进口影片数量不能超过全部放映影片的1/3;二,允许进口20部影片,不等于每年一定要进口20部;三,进口影片不光来自美国,还要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香港和台湾的影片。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以国产片在内地发行。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向日葵》,其总投资大致为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中影集团投资了500万元。然而让《向日葵》导演张扬不理解的是,等到影片拍摄完成,中影集团仿佛遗忘了《向日葵》,对于影片的发行上映根本不闻不问。“因为我是这片子的导演,《向日葵》好像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紧张它的上映、发行,为它忙碌。但我不明白,投资人既然出了钱,难道一点不关心这些钱的回报?还是因为这钱是国家给的,所以不心疼?”张扬曾这样表示。

  “如果我是中影,我就不投资拍《向日葵》。”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影之所以不心疼这500万,是因为有进口大片撑着。”他告诉记者,中影每年只要进口两部不错的大片,就有几千万的收益。其只管投资不管卖的电影,不只是《向日葵》这一部。知情者透露,中影每年大约拍有二三十部片子,绝大部分通过政府审查后就入库,从此不见天日,没有谁愿意花力气去做宣传、推广、发行及上院线的工作。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以销定产的时代,市场才是内驱力。我们应该和发行商沟通好后再制作,而不是制作好后,等人家来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中影要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这样就会以市场为门槛,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国产片,使其成为产业推动的片子。

  民营公司苦苦等候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2000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但他们只有国产片的发行权。记者了解到,2004年我国国产片的海外票房收入达11亿元,这个数字超过2003年的50%以上。然而,据称高额的海外票房“大部分由海外发行商运作并收钱”。国内电影市场的重要观察人士之一,尹鸿教授在2005年中国电影投资论坛中曾说道:“中国电影没有腰!”意即中国电影只有制作和放映,但中间环节——发行能力太弱,更没有向海外有拓展能力的发行公司。

  于冬认为“没有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发行公司和海外的发行公司之间没有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你卖电影的同时,也要买别人的电影,这样国内外的发行公司之间才能合作,否则不可能建立发行渠道。”他认为,中国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必须融入到世界电影市场中去,这样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记者从一些民营公司了解到,即使国内一些发行能力很强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往海外推国产片也很难,“海外片商根本就不认识我们,因为他们都去找中影,我们很难建立合作关系。”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宣传总监于纪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没有进口片的发行权,许多向海外拓展的商业机会就白白错过了,很遗憾。”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一位姓林的女士向记者证实:“中影引进海外片是通过看国外影片的样带,或者去电影节选片的。有好多外国片商找我们,给我们送样带。”

  商报记者 刘亚力 J047

  2003年至2005年进口大片的票房排名

  时间 影片 票房 发行方2003年 《哈利·波特2》 5200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黑客帝国2》4200万元中影《黑客帝国3》 4166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海底总动员》 3300万元 中影《终结者3》 2817万华夏2004年《指环王3》 8630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后天》 8200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特洛伊》6900万元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蜘蛛侠2》 5170万元 中影《哈利·波特3》 3660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2005年《星战前传3》7600万元 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史密斯行动》 6200万元 华夏发行

  李烝/制表 J092

  一家之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进口大片?

  据了解,中影作为惟一的引进进口片的机构,其进口影片题材过于单一,多是科幻、动作类,好莱坞影片占据了引进大片的70%。这一点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诟病。“法国的文艺片《放牛般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好的文艺片,在法国票房非常好,但文艺片市场风险较大,所以中影不会引进。”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影也引进一些小片,行话叫“小批片”,但这些小批片往往是和民营公司合作发行,比如《帝企鹅日记》这样的片子和北京年恩长影公司合作发行。虽然国内票房不错,但远远没有一些大片好。业内人士介绍,韩国影片《外出》是一部文艺片,在中国市场票房怎么样并不明确。于是,《外出》这次就采取买断版权的形式,不占用分账进口片的名额,由华夏和中博传媒公司共同发行。据了解,引进大片题材的单一使观众感到乏味,其市场效应已经初显。例如《丛林奇兵》这部号称“2004年第一部进口大片”的影片由于题材老套,引不起观众的兴趣,票房非常惨淡。

  J047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