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否认“医改不成功”传递另一种信号(本周点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08:16 人民网-市场报 | |||||||||
日前,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卫生部并不同意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还要扎扎实实地把改革推进下去。联想到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曾称医改“基本不成功”,卫生部的这一番表态,一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对卫生部的“否认态度”非议颇多,原因或许是对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评价,多数人感同身受。近年来,医药费越来越高,百姓看病越来越难,难道医改是成功的么?许多网友认为,坦言“不成功”,恰恰给人一种“成功”的希望;那么,否认“不成功”,倒
不过,回头看看,医改不成功的研究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医疗改革大方向的否定性评价之上的。换言之,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被认为是医改不成功的根源。因此,从某种角度看,卫生部“否认的表态”,或许是在释放一种积极信号: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按既定方向持续下去,不会因为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而被搁置。 很多人并不反对的是,医改尽管一直不如人意,但这不能归咎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许多实现患者有其医的发达国家,医疗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的。美国的医疗费用很贵,但其成熟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市场已为国民解决了后患之忧。即使在高福利的国家,其医疗服务领域也是不排斥市场化运作的。市场不是公共福利的天敌,成熟的市场机制,可以将国家医疗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而不是将国民拒于医院门外。 医疗资源既具有公共性质,又有明显的市场属性,这是无须多言的常识。目前之所以出现贫者有病难医的“改革陷阱”,与其将板子打在“市场化”上,毋宁说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不足与公共性不足的双重不足所导致。一方面,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拨款比例逐年下降,转而鼓励公立医院以市场手段往患者身上转移成本;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医疗资源基本上由公立医院垄断(医院暴利往往就是得益于这种垄断性优势),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发育更是迟缓。于是乎,一方面医院收费一再攀升,一方面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要患者自己埋单,穷人有病如何看得起医生呢? 如果让各医院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则至少可以使医院的垄断性暴利得到降解。如果政府加大对国民基本医疗福利的投入,同时推动商业性医疗保险市场的发育,则医疗费用即使高一点,民众也承担得起。因此,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担当起向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责任,而不必过分插手医疗服务市场的运作。 指出医改不成功可以提醒人们检讨改革的得失,但将问题归结为市场化的医改方向,却可能会诱使改革走回头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卫生部否认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尽管让很多人不服气,但其对改革大方向的肯定与认同,还是让我们消除了对医改重走回头路的担心。 《市场报》 (2005年11月04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