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报:谁在阻挡中国油企走出去的脚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08:09 经济参考报

  从三起海外并购案看石油背后的利益棋局

  10月27日,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消息证实,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地方法院做出最终裁决,同意中国石油以每股55美元的价格100%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这无疑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一位长期关注石油市场的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却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

  从去年底中石油竞标俄罗斯尤甘斯克公司失利,到今年7月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铩羽,再到这次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过程中所出现的“一波三折”,总体来看中国石油企业
“走出去”的步伐并不顺利。专家认为,左右世界石油资本市场风云际会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而是政治;其中旨在扼制中国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不可小觑。

  警惕回响在企业并购之上的“声音”

    在全球经济高度市场化的今天,

资本市场的并购理应该被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市场行为。然而,石油业似乎是个例外。关注中石油竞标尤甘斯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以及此次中石油收购PK石油三起石油企业并购案,我们总能听到一个来自政治领域的声音。

  2004年11月19日,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宣布:将拍卖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俄罗斯和外国竞拍者具有同等权利,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参加竞拍。当中国石油递交竞标申请表达希望收购该公司部分股份的意愿时,本报记者注意到从克里姆林宫传出的一个声音:俄罗斯总统府有关官员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俄罗斯方面虽然不会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放弃竞购,但是俄方对此并不欢迎。

  2005年初,当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发出挂牌出售的消息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交报价,表明收购意图。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
雪佛龙
公司随后参与进来,宣布出价164亿美元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则宣布以185亿美元价格与雪佛龙展开竞购。此后,美国雪佛龙公司提出180亿美元的报价,却依然低于中海油的要约价185亿美元。然而,优尼科董事会做出决定接受了雪佛龙公司的最终报价。为什么在最标榜“市场经济”的美国却没有看到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出牌方式?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发回的报道揭出了公司交易背后的声音: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乔·巴顿曾公开声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标志着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明显威胁”(clearthreat),应该被阻止;同时,负责审查外国并购美国企业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主席、
财政部
长斯诺也表示,如果中海油竞购成功将对这一并购计划进行审查。

  同样,在这次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隐约听到这样的声音。当中石油宣布收购PK石油公司、特别是10月19日哈石油公司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中石油以每股55美元的价格100%收购方案时,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违反该国反垄断法,将被处以5亿多美元的罚款。哈萨克斯坦政府保护竞争委员会的一名官员暗示,如果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最终能完成收购的话,那么中石油必须替这家公司支付这笔巨额罚款。如此看来,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尚未尘埃落定。加拿大地方法院的判决,只是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的阻挠清除,来自哈萨克斯坦政府的阻力依然存在。

  关注石油背后的国家利益

  分析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或失利或波折的原因时,美国有时事评论员称,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增加这起并购案的复杂性。我国媒体亦随声符合:三大石油企业的“国有企业身份”,在“外国政治家群落中激起极大的惶恐”。甚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先生在谈及竞购优尼科失利事件时,也不无自责地总结出三点“教训”:“未与政府达成更多默契、对外宣传不够、自身准备不足。”

  实则不然,石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石油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从中国石油企业三起海外并购案中,我们不仅能够听到来自海外并购国官员的声音,甚至还可以看到国家机器转动的影子。

  俄罗斯尤甘斯克石油公司股权拍卖,仅半个小时宣告结束。中标者是一个被称为“神秘财团”的贝加尔金融集团。三天之后,俄塔社报道,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购买了贝加尔金融集团的所有股份。三个月之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向媒体宣布,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以100%股份换取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0.7%的股份,尤甘斯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有公司。显然,在经历了大踏步私有化改革之后的俄罗斯政府,突然明白了石油企业“国有化”的重要意义,加快了国家对能源业的控制。

  同样,当美国面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一下子跳出40多名国会议员联名给布什总统写信,要求政府对此进行严格审查。其用意不言而喻,要求政府阻止中海油的并购计划。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一项不具有约束力的决议,敦促布什政府立即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行为展开彻底审查。决议说,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战略资产”,中国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对美国公司的收购行为“将会产生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危险”。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昕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商业利益背后是国家利益。”

  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有消息称,针对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哈萨克斯坦不仅以违反反垄断法的名义出台了巨额罚款,而且还匆忙修改了该国有关开采利用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加强了国家对能源领域的控制,哈萨克斯坦政府不但有权封杀在能源领域中的收购交易行动,同时也有权强行收购能源企业。

  根源在于“中国威胁论”

  回顾前些年,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有许多成功先例。比如,早在1993年,中石油即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拉开了中石油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随后进入委内瑞拉、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海外份额油产量稳步提升;中海油也先后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又与印尼国家石油公司代表的印尼东固天然气田成为上游产品分成合作伙伴;向来低调的中石化海外并购的触角也伸到伊朗、也门、阿尔及利亚、土库曼斯坦、尼日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近两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屡屡受阻?国家发改委一位能源专家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无法正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中国威胁论”进而演化而来的“中国能源威胁论”近年来甚嚣尘上。

  我们不妨看一下国外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在俄罗斯,当中石油参与竞标尤甘斯克石油公司的消息披露后,俄罗斯《消息报》上的一篇文章称:“中石油如果进入俄罗斯,将给国家的能源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在美国,针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事件,《华盛顿邮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最近的‘威胁’》的文章竟把收购事件比喻为“地狱之火”,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而日本《产经新闻》的一篇题为《中国积极开展“资源外交”》的文章则惊呼:“中国正在把手伸向世界上所有蕴藏着石油的地方。”

  专家指出,海外媒体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恐惧,其实就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能源威胁论”就是“中国威胁论”最新的动向。在此舆论环境中,包括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都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及能源需求增加的真实情况。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认为: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石油)公司就像被“释放出来一样,到处锁定石油能源”。

  对此,中国政府已多次表明立场。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今年5月在中国《财富》全球论坛上发表演讲时称:“中国过去不曾、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造成威胁。”他认为,能源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指出,中国“在能源领域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进行正常合作,这种合作是互利互惠的。中国无意掠取或控制石油资源,我们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发展。”

  实际上,对于中国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消费的增长,国际上许多专家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比如,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罗勃特·普瑞多先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便明确表示:“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对世界能源市场无疑是一个冲击,但我决不认为是一个威胁。”他认为,“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给世界带来的机会比威胁要大得多。”

  作者:李新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