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第1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峰会 > 正文
 

刘积仁:中国如何在制造过程中寻找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 15:43 新浪财经

  

刘积仁:中国如何在制造过程中寻找创造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5年10月29日-31日由《中外管理》杂志社、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第1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2006·中国企业“赢”思维。以下为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作中国如何在制造过程中寻找创造的专题演讲:

  刘积仁:按照会议的安排,让我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中国如何在制造过程中寻找创造这样一个题目,结合东软的实际以及我们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体会跟大家做一点交流,在过去
的20年间,整个世界经营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带动这个变化的应该是全国的跨国公司,今天上午IBM的副总裁讲到三个术语,一个叫国际化,一个叫跨国化,一个叫全球化。在这三个英文词的背后,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在经营的模式上,从最开始到一个国外建立它自己的分支机构,开了一个公司,就像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一个公司,在国外拷贝了他在本土企业的另外一个模式,比如说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总部,最后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就是一个企业正在把他的组织打乱,把他功能分割放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区。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中国在制造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中国成为全球的采购中心,部件供应中心,也是一个大的制造中心。而许多的工作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一种企业,在今天也变得十分平常。

  比如说东软做的一个业务,日本人在日本设计了一个大楼,这个大楼的结算是在大连做的,这个楼需要花多少钱,需要哪些部件,哪个部件应该在哪个地方采购。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新闻机构,比如说路透社,他每一天要把整个经济的新闻用最快的时间对外公布出去,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做

股票分析的工作,是路头在印度的一个机构,在印度他们雇了大批的人,在每一天就搜集这些情报,然后把这些信息公布出来。接电话就变得更普通了,现在从美国打出的电话大概40%都不是在美国本土发生,所以说美国人接电话的时候,发现声音不太像本土,印度的公司找东软在合作,谈到最近他发现了一个情况,他最近已经有四千多名专门接电话的员工,在全世界接电话,他卖接电话的能力。比如说你要订票,在美国订票,他在印度帮你完成这个工作,他提出问题说,我们印度的公司接了很多的跨国公司这样的服务,但是我们最近遇到了一些苦恼的事情,因为中国人太多,现在无论到美国,到加拿大,到全世界都有一批不说英文,拿起来电话就讲中文的,我们的电话要是印度来接就有问题,所以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中国人在海外打电话的服务中心。

  跨国公司把它组织的许多功能开始大量的剥离,这个剥离我们过去把它看成是一种核心的管理部门的业务,现在也越来越合理,包括人力资源,我公司里面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公司的计算都在外面包,一个银行整个信用卡的处理也在外面来包,一个电力公司的收费,电话公司的收费,全部都外包,高速公路的收费,都不是他自己公司来做,而他集中力量做他自己能够做的这种事情。这样的一种趋势导致了整个在业务的结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在世界各地经济格局的变化。

  首先从制造业开始,我们中国是制造业,全球向中国这样的国家转移最大的获益者,过去我们差不多有上百种产品,中国制造的产品占到世界份额第一,其中有十个行业我们是占全球第一的。比如说中国制造的微波炉占了全球的60%,中国制造的洗衣机占了全球的30%,中国制造的冰箱占了全球的16%,空调占了30%,除了这种家电的产品之外,中国的纺织品,比如说日本现在男女衬衣差不多70%都是在中国造的,除了我们造的工业产品,纺织品之外,在农副产品,比如说像日本,现在吃的菌类的这些东西,大概有70—80%都是中国造的,大葱,包括现在的鳗鱼、海菜等等。中国的产品走向全球的时候,带来了一个我们讲到了,今天上午王部长讲到的问题,全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就是制造的压力。

  制造的另外一方面,全世界办公室的业务正在大规模的向印度来做,印度有差不多几百万人在从事全世界的办公,设计,包括芯片的设计,软件的开发这样一系列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全球对这两个国家特别的关注,《商务周刊》说了,未来世界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印度,中国排第一,美国排第二,未来印度要排第三。这个分析报告里面所说的一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格局,为什么产生这种格局,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了全球的45%,而在这里面,两个国家加在一起的大学的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大学生的数量,中国自己就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制造业,包括知识产权的这些人,导致了大量的国际化的工作,从制造业到办公室的工作,开始向中国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更以制造为主,印度正在以办公室为主。当然我们这两个国家现在也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我们印度的产业界都希望中国做世界的工厂,印度做世界的办公室,但是最近印度也正在实施了一个世界工厂的计划,而中国也正在实施世界办公室的计划。所以将来这两个国家由于它巨大的人口储备和高素质的人才,会更加快速的改变这样一种格局。

  在这个格局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制造这几个字产生了很多的疑问,特别是最近这一两年,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批评的声音大概有这样几点。第一,中国制造事实上我们所获得的利润空间是很低的,高附加价值全部被委托方所拿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产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打的牌子也都是国外跨国公司的牌子。另外中国制造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比如说从去年来看,全球消耗的这些原材料,中国是全世界第一的,从某种意义上里讲,如果

中国经济停滞就是全世界的停滞,就是因为我们也是全世界很多原材料的购买者。比如说我们消耗了全世界新增量水泥的40%,燃煤的31%,钢铁的27%,铁矿的30%,氧化铝的25%,原油的7.4%,中国大量的使用这些能源。这些能源加上我们在制造过程中要消费这些东西,加上我们制造的能力使得中国生产了越来越便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批评的舆论说中国靠牺牲中国人的收入待遇,包括制造过程中,最大的贡献者是我们中国的农民,改革开放20年间,大概有两亿多农民,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走向了城市,他们在制造业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的薪水比较低,也特别的努力,使得我们整体的制造成本在降低。所以我们在批评制造业的时候,我们对员工的关爱,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使用都带来了一个从舆论上,应该说对过去制造业的指责。

  客观上来看,我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最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在过去20年间,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种繁荣,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创新应该是在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不是在否定我们今天的制造业而试图走向一种以精英为基础的这样一种产业基础。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数字,是因为如果看到制造业过去对中国的贡献,大概我们的GDP增加值的40%是由于我们制造业来产生的,中国现在财政收入的一半也是制造业来产生的,而我们城市人口的一半都与这个制造业有关,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里有一半也在城市制造业,我们外汇收入四分之三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成为中国整体发展基础。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创新在制造业基础上的创新,是我们国家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基础。在这个方面,我想说明在创新方面,从大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走的几条路线。

  首先在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面对着一种所谓的专利和技术的压力,但是整个中国制造力和中国的市场也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举一个东软在数字医疗产业发展的例子,东软实际上是一个做软件的公司,我们是编制软件的。但是在6年前,我们进入了一个行业,就是数字医疗,这个医疗行业就是我们医院用的CT,核磁共振,彩超等等医疗的设备。这些设备过去几乎都是被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日立全世界只有这么几个公司,几个国家能够做这样的技术。当我们看到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一个潜在的市场的时候,如何在这个方面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第一个我们遇到的当然就是在技术上的突破。事实上东软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我们感到最大的压力,凭我们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客户对我们的认可,我们很难和刚才讲的这几个跨国的大企业竞争。所以东软当时做出一种选择,我们专心的做社会里面的软件,和它整体的设计。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软件公司,应该说对软件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我们是有足够的控制能力。

  在制造的过程中,东软走了一条捷径的路线,我们向全世界给刚才这几家跨国公司提供制造部件的企业进行发标,也就是说,让他们为一流公司所提供的制造能力来为我们制造整个硬件设备。所以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软件不断创新的时候,我们有几百个专利不断产生的时候,我们整个机器的质量在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使得我们用很小的资源,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达到了像这些跨国公司过去在三、四十年走过的路。东软的医疗设备,在中国有两千多家医院在使用我们的设备。也导致了像飞利浦这样的公司到中国来和东软的合资,而这种合资我们当时跟跨国公司的合作,首先我们关注了我们的谈判,通过双方友好的谈判,使得我们合资的过程中,同样制造的设备,打出飞利浦和东软两个品牌,也创造了我们的品牌战略创新模式。今天我们这种设备走向了美国、欧洲包括在中东,现在也销售到东南亚,东软在数字医疗这一块儿能够跻身到和这些跨国公司,特别是这些巨型的公司一样,在医疗产品上竞争。

  我觉得如果把它总结出来,我们应该理解这样的一个道理,创新事实上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创新包括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你品牌的创新,包括你流程的一些创新,创新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通过这样的一些创新,一些改进,我们还会有相当大的在制造业上的发展空间,我们今天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是十分低的,我们整体用单位使用的油,单位使用的电,单位使用的煤所产生的价值远比这些国际公司我们耗能相当大。如果通过在这方面,通过方法学,在流程不断的创新,可能中国会走出一条,不仅仅通过所谓的专利,国外通过我们的专利,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电子产品,像DVD等等的这些问题,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而事实上,真正成功的企业,往往在这样的一些技术上,并不构成阻碍他能够在创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基础。

  印度在创新的方面走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我们看到印度,大家都说印度在从事一个产业链条的下游,而今天这个下游他变成了非常强大的竞争能力,所有的跨国公司,包括从事IT的、制造的、财务的,包括现在的医生把这些都包给印度。很多医院片子的诊断,事实上是在印度做的,如果从美国拿片子,然后传到印度,印度的医生看到这个片子,得到一个结论。因为美国的医生比较贵,数量也不够。一个保险公司填的报表,在几分钟之内,这个数据传到了印度,再从印度传回来,然后我们把这个数据交给美国,我们把它叫做后面的办公室,用一根电缆,一个带宽,一个IQ,就解决问题了。一个典型的城市就是印度的班加罗尔,是因为

二战时期,建立了一个软件的基地,物流其他方面并不方便。但是在新的创造的模式下,班加罗尔成为世界的IT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仅在软件,包括设计,包括波音飞机里面许多的设计制造的过程都在这里。

  结论是中国制造是我们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制造跟印度办公室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因为中国制造解决了许许多多中国在贫困线下面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如果看到印度的模式,印度是从事软件,使得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得到工作,而并没有解决广大贫苦大众的问题,印度今天文盲的数量是很吃惊的,应该上学的年轻人不能够上学大约有三分之一这样的数量,跟中国今天相比差距相当之大。我认为制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很多创造的机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会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过程中设置了很多壁垒的情况下,找到我们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创造这样一种概念,并不完全是一种技术的创造。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创造一种新的商业的模式,创造一种新的企业生产的方法,能使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竞争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使我们逐步的打出自己的品牌,走一种扎扎实实的从制造再到创新的路线。我们先找到机会优化再创新,使我们自己能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