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作家“套子里的人”?(文化新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10:42 人民网-市场报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奖之时,也就是中国文坛开检讨会的时候。批评之声不少,自我批评的声音却很少听到。我们的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学一下巴金,做一个诚实的人、反省作家呢?作品数量不少,上乘的佳作相当罕见。造成这种数量超产、质量“欠产”的怪现状,源于作家有三件“外套”,迟迟不肯主动脱掉。

  第一件“外套”:思想的套子。作家创作小说,靠的是天马行空的自然想象,本该文
无定法,按照形象思维的逻辑写下去。然而,有些作家,在创作之前,总想事先给酝酿中的作品定个思想的基调。平心而论,“主题先行”,不是哪个作家的错。可是,“主题先行”的窠臼,今天虽然已经不再明着盛行,但在创作过程中,自我策划的影子还挥之不去。有了这件“思想的套子”,作品中人工雕琢的痕迹焉能不明显?文学别是一家,何必距离世俗太近?

  第二件“外套”:城市的套子。古代,学而优则仕;如今,写而优则“市”———住进城市里,当专业作家。虽然现在的作家也到基层采风,可是,有多少作家把家搬到农村,搬到工厂里,搬到大自然中?留恋大都市,故步自封在书斋里,是当代作家的集体“居家病”。走不出生活的大舞台,心理距离和现实生活太远,导致了作品的深层寓意太少,反映不出时代的真正特征。这是作家懒得走动造成的必然结果。

  第三件“外套”:名利的套子。时下的不少作家,名利心也相当严重。写出了作品,想着法儿拍电视剧赚钱;作家有点名气了,想着法儿到文联弄个一官半职当当。听闻有个女作家,闹着要离开居住的城市。后来,该市为留住她,不得不给她安了个文联副主席的位子。由此这个小说家才不提调走的事。适度的、合理的名利心不是不能讲,但对作家而言,名利心无疑是潜心创作的大敌。这本身是个价值取向问题。权衡不好,得不偿失的还是自己。

  巴老的《随想录》是一盏精神明灯,照亮了无数的中国人。巴老之伟大处就在于他没有将自己装在套子里,戴着过多的“外罩”写作。所以,巴老在世时,不管他年龄多高,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位充满正义感和睿智的老人。而我们当代的作家们,何时能不再当“装在套子里的人”?

  《市场报》 (2005年10月28日 第十二版)

  作者:刘海明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