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英《经济学家》:中印两国踏上自主创新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9:33 经济参考报

  以此改变高科技产业长期依靠外国公司的被动局面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载文指出,中国和印度正致力于科技创新并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以此改变单凭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全球市场份额的竞争地位。

  文章称,劳动力成本优势固然重要,但中印两国已不满足于此。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
权,印度和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长期以来不得不依靠外国公司,这种被动局面是两国不愿接受的。

  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仅仅是个开始。几乎所有的全球大型IT企业都在中国或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而两国本土企业在和跨国公司打交道时也充分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905年,班加罗尔亮起了印度历史上第一盏电灯,一个世纪之后已经成为亚洲的“硅谷”,很多企业都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经济学家》的文章称,中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而且取得了一些进步,特别是在信息科技和通讯领域。2000年至2003年,中国企业提出的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一倍。文章援引一位深圳科技企业老板的话说,他们不能只会在劳动力成本上硬拼,这样的老套路仅适合企业短期发展,而科技企业更关注长远发展。

  回顾历史,亚洲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开拓自主知识产权之路。日本、韩国过去也是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经济腾飞的,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发生了变化。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三星公司就已是美国专利局批准专利最多的全球十大企业之一,而日本公司通过美国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本土企业。有分析指出,中国和印度企业要想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科技公司比肩而立,还应从日韩两国同行那里借鉴更多经验。

  实际上,中印两国在促进科技专利发展上走的也不是同一条路。《经济学家》援引印度业内人士的话说,印度目前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软件产业,只有基于各种“外包业务”的服务产业。类似Wipro和Infosys这样的大公司都有上万人的科研队伍,但仅仅专门针对“外包业务”进行研发工作。出于避免引起发达国家同行警惕和敌意的考虑,它们对待一些新技术的做法是内部保密或者与西方大客户共同申报专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印度本土中小科技公司却在努力保护自己的专利成果,成为推动印度知识产权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印度不同,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大型企业似乎没有投鼠忌器的顾虑,包括深圳华为在内的很多大企业都设有专利部门,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相当惊人。而且,中国公司变得精明起来,一边增加研发经费,一边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专利版税获得更大利润。

  对于中印两国来说,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一方面两国目前还无法完全吸纳发达国家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两国还面临一些技术上和结构上的难题,而且都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目标绝不只是从世界科技强国那里获得“外包”业务,而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一些在中印两国工作过的美国科技管理人员甚至担心,这两个亚洲国家将拿走原本属于发达国家的“午餐”。麻省理工学院的约西·沙非就将欧美科技企业越来越猛的业务外包称为“陷阱”,认为美国和欧洲把大量低端科技产业职位迁到亚洲,无疑是在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不过,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指出,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进步,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不必过分担忧。

  《经济学家》最后分析指出,中印两国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获得世界科技强国俱乐部的入场券。

  作者:王龙云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