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博览会为何成了“大卖场”?(聚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8:12 人民网-市场报

  业内人士认为,会展的实质在于通过展示企业的产品显示企业实力,吸引客商及合作伙伴的“眼球”,培育潜在市场,而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

  拥挤的场馆、混乱的秩序、嘈杂的叫卖声……10月19日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正式开馆以来,不少商家借着“会展”名目,大肆甩卖商品。国际会展业界人士认为,这种谋求“吹糠见米”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是造成会展成为“大卖场”的重要原因。他们呼吁:谋
求会展层次提升,必须强化会展准入和监管制度,筑造符合会展规律的产业链。

  “哪里有什么外商,都是中国人”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大多数参展商成为“不伦不类”的零售商,千里迢迢运来的商品也经历了从展品到零售品的转变。

  记者在泰国一家生产龙眼蜜的公司展位前看到,由于价格低廉,老百姓已经将柜台围得水泄不通。参展商SayanEamprcha对记者说,这次参展主要为了销售,同时进行一些宣传,“产品很快就卖完了,几天下来还是赚了不少”。

  与SayanEamprcha相反,另一位来自重庆的参展商丁毅则终日愁眉不展。据了解,丁毅所属的重庆东方光电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望远镜等光电器材,原计划在博览会上能够找到一些国外买家,没想到一无所获。

  “哪里有什么外商,这几天在我们展台前走来走去的都是中国人。我们花了1万多元参展费,加上路费、住宿费,有点儿上当的感觉。我们是来参展的,又不是来摆摊卖东西的。”丁毅说。

  “我们不卖,他们反而觉得奇怪”

  一边是食品、服装、手工艺装饰品展位前的门庭若市;一边是电子产品展位前的门可罗雀。众多电子产品参展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卖,他们(老百姓)反而觉得奇怪。”

  在深圳一家电子科技产品展台前,记者看到参展商正“悠闲”地坐着聊天,与周围嘈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展商陈春贵告诉记者,经常有人过来询问价格,而且还当场讨价还价,当得知这些商品不卖时,他们还冷冷地说“有钱都不赚,有病”。

  对此,来自葡萄牙的专业观众PredoSilve告诉记者,博览会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商品集中在一起展览,而不是集中在一起销售;本届博览会,大多数公司却在那里卖东西,而不是真正为了寻找投资机会。PredoSilve说,我曾经参加过其他一些国家的博览会,但都没有发现这种“怪现象”。

  应强化准入和监管机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届博览会大多数参展商都是由政府牵头组团的,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参加,缺少严格的准入制度。

  广西贝贝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庭华告诉记者,会展的实质在于通过展示企业的产品显示企业实力,吸引客商及合作伙伴的“眼球”,培育潜在市场,而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展示—共识—合作”才是符合会展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来自美国的专业观众理查德认为,会展经济的核心在于构筑“产业链”,建立长效机制,“了解信息,谋求合作机会,远比卖出一两件商品更为重要”。国际会展业界人士呼吁,会展主办方应强化会展准入和监管制度,提升会展层次,构筑真正符合会展规律的“产业链”。

  《市场报》 (2005年10月28日 第五版)

  作者:叶建平 何丰伦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