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墙材咋斗不过“小红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08:10 大众网-齐鲁晚报

  根据即将施行的《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我省设市城市规划区内将全面禁用实心黏土砖(俗称“小红砖”)。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逐步淘汰、禁用小红砖,但十多年过去了,黏土砖在我国的房屋建筑材料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封杀高能耗的“小红砖”为何这么难?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人士及相关专家。

  “禁实”不是新鲜事

  “‘禁实’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省建筑厅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顾问总工李德玉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开展了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推广工作。

  1992年,国务院下发66号文件,明确提出“对生产和应用实心黏土砖实行限制政策”。

  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提出从2000年6月1日起,沿海城市和其他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2000年,原国家建材局、建设部等三部一局联合确定了160个大中城市,要求2003年6月底前在住宅建设中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2001年又调整为170个城市。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而我省墙改与节能工作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这项工作,但中间进展不快。1998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工作会议,加大了工作力度。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列出时间表,要求各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分期分批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小红砖”禁而不绝

  从统计数字来看,“禁实”工作成效显著:自1992年以来,全国共关停黏土砖瓦企业6000多家,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5%提高到36%。而我省,到2003年有41个城市基本实现了“禁实”目标,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34个城市“禁实”的任务,占全国“禁实”城市的五分之一。

  但省墙改办人士提醒记者,“是基本‘禁实’而并非全面‘禁实’,成绩虽然不小,形势依然很严峻。”

  事实确实如此,从全国来看,以黏土砖和非节能建筑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正处建设高峰期,对墙体材料需求量加大,毁田烧砖、破坏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一些已实现了“禁实”目标的地区又出现了“返潮”。

  目前全国实心黏土砖年产量仍高达4900亿块,每年耗用黏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毁田50万亩,消耗7000多万吨标准煤;我省目前仍有3000多家砖瓦厂,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黏土砖200多亿块,毁田4万亩。

  “禁实”为何这么难

  说起新型墙材的优点来,李德玉如数家珍,“新型墙体材料多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来源,强度高,重量轻,而且保温、隔音性能好。而实心黏土砖以黏土为原料,毁田挖地,燃煤烧砖,在毁坏大批良田的同时又污染了环境。”

  既然新型墙材优点如此突出,为何还斗不过“小红砖”?“关键是‘小红砖’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李峰副院长解释说,与新型墙材相比,“小红砖”制作工艺简单,投资少,材料成本少,一般来讲,价格仅为新型墙材的一半左右。

  2004年广西一项调查的结果更是惊人:投资年产2000万块标砖的简易砖厂,所需投资不超过50万元,而生产一块实心黏土砖的原料成本仅为0.02103元,投产一年可净赚利润40—60万元;而同等规模的小砌块企业需投资80万元,折算标砖成本0.12元,与实心砖差价8分钱,是实心黏土砖价格的5倍。

  而李德玉认为,除了价格和当前新型墙材品种比较单一原因之外,几千年来使用“秦砖汉瓦”,人们不仅在心理,而且在施工工艺上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红砖情结”,这同样是“禁实”的不小障碍。

  他举例说,作为新型墙材,加气混凝土具有强度高、造价低、保温等优点,但应用于砌块建筑,却出现了“裂、渗”问题,遭到指责。而实际上,这是传统施工工艺带来的问题———对于砌块来讲,用于砌注“小红砖”的砂浆过于稀薄,不够饱满,通过使用专用砂浆,应用合理的抹砂技术完全可以解决。

  单凭“禁令”还不够

  即将施行的《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违规使用实心黏土砖(瓦)者,将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这为我省下一步的“禁实”工作提供了“尚方宝剑”。

  但业内人士并未盲目乐观,省建设科技协会墙改节能委员会韩保华副主任指出,禁用黏土砖和推广新墙材必须同步进行。

  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抑制黏土砖生产、使用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新型墙材的支持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投资、税收、价格等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鼓励企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逐步降低产品成本。

  与此同时,还应研究制定推广节能建筑的扶持政策,鼓励建设单位使用优质的新型墙体材料,引导

房地产
开发商
自觉建造节能建筑。

  本报记者李琥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