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企离“神六”有多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1:04 中华工商时报

  8 见习记者贾林男

  事实上,航天领域并不是一个行政垄断的行业。在法律上,国家对民企进入航天领域没有任何限制

  神舟六号太空飞船经过5天的太空旅程后,成功返回地球。“振奋人心”!当两位宇航
员出舱的那一刻,徐州市广达铁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传业仍守候在电视机前,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当然意识得到中国航天产业所伴随的巨大商机,但到底如何把握,他还没底。“靠不上去啊”,对于航天这一象征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产业,“可望不可及”是他最大的感触。同时他也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们愿意尝试。”

  在很多像胡传业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看来,航天产业的距离感不仅来自外太空的物理距离,还来自行业门槛的心理距离———在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透露,此次“神六”飞行的9亿开支中,全部是国家政府的投入,尚没有民间资本介入。

  “船”外热闹

  “这个数字仅仅是指载人飞船的制造和发射费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表示。如果考虑到前期的市场推广和设备供应,“9亿元”仅仅是与“神六”有关经费的“冰山一角”。

  有统计表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总花费为180亿元。在直接投入载人航天的核心工程以外,我们发现民企的身影并不孤单。

  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我国航天产

  业主要有三种形式:

  最“热闹的是挂名、赞助的形式。

  10年前成立的中国航天基金,通过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航天项目,用于资助和培养航天人才、支持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开展航天科普教育。“这是一个工程项目,而不是一个商业项目。”韩立岩介绍说,基金主要辅助产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直接作用于载人航天的发射。

  而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高级别的合作类型,其产品、技术、服务享有在所属领域内惟一可以使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中国航天专用产品标识的相关权益。中国航天基金会负责人所透露,本次“神六发射过程中,共有10余家单位、超过3000万元赞助金额投入到“神六工程中,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民营企业。

  最有“眼光的是利用航天器进行搭载试验。北京飞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就将一袋100克的种苗带进航天器;云南一茶叶公司更是以每克2000元的“天价将10克普洱茶送上了太空。

  第三种则相对默默无闻,即提供航天器发射的外围产品和基础零配件,国家以不定期招标的形式进行项目采购。在本次“神六研制过程中,仪表、陀螺仪、原材料、低压电器等零配件就来自民营企业,此外一些领先民企的通讯技术也被采用。

  虽然民企投入的具体数字无从知晓,但相比“神一”到“神五”,“‘神六’中民营企业参与程度肯定更高了。韩立岩说。

  按照温州德力西集团2003年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签订的为期5年的

  设备供应合同,继成功助飞“神五升天后,“神六中德力西又承担起小型断路器和接触器的供应。

  集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诞康向记者介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拟定制作的低压电器检测设备中,“框架断路器长延时/瞬间特性实验台的制作要求很高———长延时、瞬间特性以及动作特性三个功能须集中在一个校验台上实现,而且还要满足塑壳断路器等多种电器的检测要求,经过两个月的研发实验,集团研制的实验台最终通过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验收。“民营企业参与到航天事业中来,收获的并不只是那些采购费,更给企业一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契机。周诞康表示。

  好处已经显现。按照国家标准,低压电器温度的适用范围是零下5度到40度,而酒泉基地的要求是零下25度到40度。“技术可以扩散到不同地区应用,提高产品的适应能力。”周诞康说。

  “船”里冷清

  但民企所做的还仅仅是这些。

  “全部是零配件,甚至没有任何一个部件。”韩立岩透露,无论是“船(神州系列)还是“箭(长征运载火箭),其部装和组装全都是由国防系统在做,民营企业根本没有介入过。“神六”发射9亿元的“蛋糕,民企未能分得一杯羹也就不足为奇了。

  位于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华旗资讯,承担了“神六录音和储存装置的研发任务和设备提供,“但新研发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国家的,并不是华旗的。”录音设备研发团队总负责人高吉吉表示。

  外围工作固然可以带动民营企业投资的增加,但由于没有触及到航天产业的实质,利润空间实在有限。

  事实上,航天领域并不是一个行政垄断的行业。在法律上,国家对民企进入航天领域没有任何限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就有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很多民营企业在与国防系统签署了保密协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股。

  “航天领域更多地表现为自然垄断。”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军表示,一个航天器的组装或部装至少要花掉几亿元,又没有现实回报,民营企业显然不愿也无法承担,纵观世界各国,航天器的研发和试生产就没有民营企业独自完成的先例。

  此外,中国高科技的民营企业规模尚小,难以对航天产业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这正是造成民营企业只是局限于外围的原因。“而这恰恰提供给民营企业机会。”张军表示,未来接近于核心技术的产品也会在社会上进行招标,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于有意进军航天产业的企业而言,明确发展目标,增强产品对航天产业的适应能力是个关键。”张军认为,只有在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设计研发、质量管理、品牌宣传才能走入正轨。

  瓶颈待破

  而对于大多数并不从事于尖端科技的民企来说,自身参与技术研发还不现实,航天技术民用化的过程无疑将极大地拉动新材料、生物品种、通信等产业快速发展,这才是他们眼中的机会。

  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在航天领域投入1块钱,可以产生14块钱的回

  报。但那是在产业化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实现的。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每年可以创造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我国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目前还不到1%。对于产业“果实”刚刚实现的中国来说,航天技术对GDP的拉动作用还取决于其民用化程度。

  目前我国航天技术的研究主体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大中央企业,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也全额由国家财政支持,体制内的成果转化为体制外的效益,“这个技术转让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韩立岩表示。

  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两大航天集团下属的军转民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国航天技术转让的主要途径之一,该中心主任盛智龙向记者介绍,最近几年大约只有六七项技术成功转让,“这个成绩不算很好。”

  盛智龙说,航天技术转让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供需不匹配———虽然航天企业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但其他企业往往不需要技术而需要现成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比较弱小,没有资金实力投入;另外一方面是“缺乏这个意识”。“这需要企业自身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盛智龙说。

  韩立岩则认为,产业化的瓶颈在于知识产权转移机制。目前国家《知识产权法》、国防专利的相关条例都在支持由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但细节还很“模糊。他还透露,当下,科技部和国防科工委正在研究推出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中长期规划,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既要国防机密的保护,又要通过市场化去利用它的价值。(25E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