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属到共享,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军用和民用技术打破专属,不仅能让技术实现价值,而且可以因为技术对接带来的资源节约,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日前,国防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会聚上海财经大学,探讨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增长点。
技术军民两用,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趋势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作战中心的一位上校曾说:“我们现在没有必要一定要自己弄出一套东西,许多军人都从家里带装备,比如说GPS系统。许多人购买它,是用来打猎、钓鱼或野营,参战时他们也都把它带上战场,并且发现这些比军用型号更好用更轻便。”
人们发现:这场战争中,美军与英军使用的装备,大量来自非“军用”。美英军方使用的商业信息技术从计算机智能终端、便携式电脑,到数据库软件和网络,无所不是。据美国军事专家估计,未来武器装备体系所需要的信息技术70%-80%都将来自民用技术。
军、民“两栖”,似乎是各国的一个共识: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宣布了“国防转轨战略”,开始大力发展两用技术。俄罗斯也认为军工系统中70%以上的技术可军民两用,利用两用技术是摆脱经济困境的关键,也是维持国防工业生存基础的重要手段。法国则认为许多民用技术只需要稍作“加工”,就能达到军事系统的性能要求。
技术军民“两栖”,是现代化国防发展的一个趋势。国防大学国防经济中心主任姜鲁鸣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发达的两用技术作支撑,就不可能具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
而我国军民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行管理体制,显然与这种趋势相背。技术领域,“军用”和“民用”各走各的路,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科研资金来源不尽相同;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由于军工行业基本上封闭运行,民用科研单位、企业很难进入。这不仅花费了双倍的研究经费,使新技术开发的投资风险倍增;而且,由于应用领域狭窄,军用技术的创新往往受到束缚。有关统计显示,1985年至2004年3月,我国受理专利申请超过200万件,其中军工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不足4万件。这种尴尬,使得军民技术的对接,成为发展必然。
潜力
军民技术的对接,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目前,我国能够实现军民共用的技术达到70%-80%,只有20%-30%是军队特殊需要的专用技术。专家说,这些共用技术若实现对接,从研发对接到使用对接,市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将提高50%以上。资源的节约,必将带来巨大的效益空间。
参与军用技术研发、生产,对民用技术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空间。大到车辆、工程机械、飞机、船舶、集装箱,小到刀具制造等,军队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牌忠诚度高的特点,是民营企业最理想的潜在大客户。目前,全球军品市场的利润率普遍高达50%左右。
来自美国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国防部几乎所有具有军民两用条件的技术,都是由非军工企业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项目时,分担50%的技术开发经费,并享有该技术的商业应用权利。像硅谷就有600家公司与美国国防部签订了产品生产与提供技术服务的合同,获得了大约250亿美元的订单。而通用等国际工业巨头,更是在军用技术领域中获利不少。通用动力公司军火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64%,波音公司为33%,仅在2003年,波音公司国防订购合同总价值就达273.6亿美元。
军民技术对接,军工企业同样“获利”。目前,我国民用技术在通信、生物、材料等领域中的产品技术标准已远远高于军用技术。若实现军民技术共享,无疑将加快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和周期。专家认为,引入民用技术,并在现成技术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使军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费用节约50%以上。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军工领域有20%-30%的军用技术被闲置,这些“闲置”技术若转为民用,将为军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对接
军民技术对接,可以实现双赢。但如何实现对接,却存在重重阻隔。
姜鲁鸣教授指出,我国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采用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国防科技工业没有针对民用高技术的准入制度,包括保密、投资、质量保证、产品认证和产品验收等。运行规则的缺失,民用高新技术就不能在制度保证下“名正言顺”地进驻军工科研生产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军用标准相对落后,很多还在沿用前苏联的体制、规范,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制定也势在必然。
先来看看美国的做法。美国1994年的《军用规范精简方案》中,国防部对长期执行的3.1万个军用规范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严格的“实验室”标准,调整和精简为“以性能或商业为基础”的标准。这种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效果果然不错。据美国军用标准改革小组估计,通过取消或降低许多军用规范、标准,两年内为军工企业赢得5.5亿美元左右的利润。借鉴国外经验,军用标准迎合市场,寻求资本和技术上的节约,是实现对接的前提。专家建议,在新的标准制定中,我们可以设置保密、质量保证等严格细化的标准,来确保军用技术独有的特性。
军民两用技术需要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技术对接,还需要整合资源。目前,我国可以进行两用技术开发的主要有四大主体:国防院校等技术创新和发展系统,以武器装备总体设计研究院所为核心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创新系统,以军工生产企业等单位为主的制造技术创新系统,以及以专业性科研院所为主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系统。目前,这些主体均是各自为阵,并没有形成合力。将这些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不同层次的两用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队伍,必将产生积聚效应。
技术对接,产业化是前提。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军工领域的市场利润是引力所在。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允许其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以及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今年2月国家发布的《非公经济36条》,正慢慢消除军民产业的隔阂。军民技术对接,正在跨越“沟壑”。
本报记者 蒋娅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