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企竞争力大家谈③)“第一桶金”为何这么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8:47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编者按]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状况是创业者多,成功者少,每年创业成功的企业比例非常低。同时,民营企业的寿命非常短,大多数只能维持一到两年的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创业者的创业来自创业冲动而不是来自基于理性的分析判断,而理性在创业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创业人群的管理知识极度缺乏,许多人对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
表层;还有就是创业者的心态没摆正,憧憬一夜暴富的神话。因此,民营企业家极度需要学习,但不是泛滥学习,因为他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必须是量身订造、需要老师指导的系统、集中的学习。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来说出自己想说的经验,来与同行交流、沟通,学习同行成功的经验。为了助力中国民营企业能够基业常青、升级发展,也希望造就一批民企成为学习型企业的典范,由本报联手美国常青藤管理研究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共同打造的“基业常青管理系列论坛及民企精英读报学习计划”将于本周六晚上7点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叶葆定堂正式拉开序幕。昨日,本报记者就“基业常青管理系列论坛”开办的缘由、民营企业如何创业的话题采访了论坛的承办方———常青藤(中国)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刘洋。

  刘洋简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EMBA美国常青藤管理研究院中国中心首席代表常青藤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顾问基业常青管理论坛秘书长曾任中国医疗产业网CEO,李锦记公司市场总监,百事可乐公司大区经理,同时担任基业常青管理论坛,博鳌医院投资论坛,中国信息化战略峰会,中国品牌价值论坛,财富沙龙,21世纪医院投资年会等大型财经类对话主持人,擅长财经管理类活动的主持,现场应变控制能力强,主持风格

幽默,见解独到深刻。创业是中国大陆许多人的梦想,“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句古语是我国创业人群中大多数人心态的真实写照。中国人的创业冲动与民族性格有关,也和目前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状况、机制有关。许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发展,于是产生自己打拼天下的念头。俗话说基业常青,在这里,“基”就是从创业中来。创业为何艰难?三个阶段的民企创业特点及失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最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其中有许多无业者,当时的市场环境基本上属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期,市场的投机性很大,在当时的环境下,创业者凭借大胆、个性独特、多谋善断为自己争得了一片天空,造就了中国第一批企业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淘汰。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基础知识匮乏,无法跟上现代管理的需求;同时又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完全靠自己摸索。大多数创业者目光短浅,因此,成长起来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90年代许多民营企业创业者的第一桶金来自股市。因为政策因素,有人“莫名其妙”地成为了百万富翁。这些一夜暴富的人中不少开始创业,但他们很多是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人认为自己有能力,但拿着钱不知道该怎么办。企业发展需要的是知识、技巧以及在现行体制下的管理艺术,光有本金不一定能够创业成功,所以90年代这一批企业后来成长起来的很少。90年代末到21世纪知识型创业占到了国人创业的主体。这一时段创业的特点包括:第一,创业人群的年轻化、知识化,其中学生创业是这个时段最有代表性的创业类型;第二,网络作为创业的工具和依托,现在许多懂一点网络的人都在创业;第三,目的性强,是有目的的创业。干很多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融到资金,风险资金的概念被提出;第四、在这段时间创业几率大,投入小,几个人加上电脑电话就可以在家办公了,个人主义比较泛滥,缺乏团队观念。但很多后来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在于这一阶段创业的创业者大多是只懂技术不懂管理,很多人连商业计划都不会写;同时,创业的资金投入量太少,组织架构不完善,而且网络泡沫也放大了人们的梦想,导致失败率极高。创业需要什么准备?成功创业者应有的4项必备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业者必须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入行。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决定了你的企业未来能坚持多久。要求创业者要有胆识、信心、恒心和毅力,这些是首要的因素,很多人失败就因为缺少这些基本素质;2、尽量选择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行业来创业。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就很难坚持下来。据说比尔·盖茨玩起电脑来可以36个小时不挪动,而平时在电脑上玩游戏就消耗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3、资金准备。要有一个明确的资金计划,资金计划要避免理想化;4、创业团队,即创业伙伴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是“先人后事”,要寻找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爱好,能够与自己同甘共苦共进退的伙伴。创业伙伴的性格最好与创业者互补,这样可以弥补双方缺陷。如何进行创业设计?创业者需要遵循的5大规则创业规则在民企创业过程中的地位很重要,它基本上决定了创业企业能否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寻找正确的创业模式。创业时要有理想、目标。要思量好自己想开办什么样的公司、建立什么样的团队。创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企业的发展;2、如何确定创业目标:很多人把创业目标定得过于高远,创业目标应当细化,可以细化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短期目标应当是生存,中期再谈发展、长期的目标才是做大做强。很多人把短期目标就定得过于长远,没有看到生存环境的现状。其实企业只有先生存先立足才能求发展,只有存在方能前进。有的公司成立连三个月都不到就不存在了,更无从谈发展了;3、创业的预期。创业的期望值有多高,要规划好期望值,考虑好如果没有赚到钱下一步应该怎么走;4、创业的热情、态度。作为创业者,如果没有热情,就无法带领创业团队热情的工作,而热情对员工、客户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5、心态问题。创业者的心态很重要,心态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领导垮了,一切都会完了。如何处理二次创业?民企升级须解决三大问题最后我想谈谈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很多民企面临的困惑。今天主要谈民企在二次创业时要解决的三大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上要放得开,要有长远目光。要克服自卑与自负两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理直气壮地推进民营经济的壮大和提升,要认识到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大的。解决自身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认清自己的局限。二是一些早期民营企业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照样可以成事,从而瞧不起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次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双方进行交换,这样做不仅可以把自己,也可以把社会的
蛋糕
做的更大。民营经济最初的成功者,基本上都是发挥了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现在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告诉那些最初的成功者,不要盲目铺摊子,不要盲目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最后要弄清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思考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以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论英雄,当然是越大越好。此外,计划经济下那些地处偏远、没有形成“族群”配套的企业,也不得不大,所谓肝胆俱全的大而全(小的也要全)。此外,“大”了行政级别以及与之相关的待遇也高。而在市场经济下,主要看企业的竞争力,看企业的滚动发展能力。必须明确,企业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必须把增强竞争能力,把挣钱放在首位,做大,还是做小,都必须服从这一战略目标。

  创业步骤

  1、确定创业方向和行业选择换句话说就是选好进入行业与项目。这是关系到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令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在此问题上,首次创业者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目光短视,一个是盲目跟风。目光短视就是头脑冲动时抓到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顾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环境;盲目跟风就是哪行赚钱就做哪行,总认为自己这么做不会有错,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但是,任何行业和市场独有自己的运作周期和社会环境,当行业处于成熟期,当市场处于饱和期,生产销售和利润的空间都会缩小,盲目跟风有时就意味着“恶性竞争”的来临。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一旦跟错了,创业者就会掉进投资的陷阱,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为何不少创业者三个月后就被逼关门,目光短视与盲目跟风是他们失败的主因。因此,创业方向和行业选择极为重要,一旦选错了,就会全盘皆输。在此,我建议创业者选择高科技行业介入。这是因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型项目、企业、产业有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民企选择科技型的项目,在注册登记、资金投入、立项、税收、用地、风险投资、创业企业上市等方面可享受优惠,得到支持。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和时间,比别人起步更早,跑得更快。此外,统计数据证明,科技型企业能比其他企业更快地做大做强。比如微软、英特尔等等。最后,创业者要算清楚有多少流动资金、能承受多少风险、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多久;要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总是想着理想的东西;资源上的积累,包括团队、资金、人际关系、知识储备等;要对所选行业的发展趋势整体状况有初步了解。2、选好合作伙伴很多公司在创业初期往往是一个人当老板,资源局限比较明显,且一个人创业成功者比较少,因此最好选择一个合作伙伴,最好是互补性的。此外,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的信任很重要,不要随意计较得失。如知识型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员创业时就要注意学会让利。尽管开发一项新产品,发明一项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由于缺资金就必须与资金拥有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发明变成财富,但资金拥有者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没钱赚的事是不会做的。这就要求发明者不但要舍得让利,而且让利的幅度要对资金拥有者有吸引力。否则发明和技术就只能会永远是一张图纸、一个样品,无法体现其社会价值。3、注册公司和品牌公司名称的选择对一个新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新企业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公司名称要朗朗上口、要和消费者、产品有联系,让人容易记住。对于新创业的公司,最好不要将注册公司的业务交付代理公司。初创业者应当了解公司的注册流程,自己进行注册可以获得全新的经验,可以了解工商税务的工作流程,同时也可以节省资金、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来说很重要,钱要用在刀刃上。4、选择合适的办公场地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面积大的不一定比面积小的好。创业初期的公司应当尽量减少在办公场地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控制,可以考虑租用办公场地,这也是国外不少大公司的做法。中国人喜欢讲面子,但市场需要的是理性。5、人员的录用关于企业招聘人才目前有两种观点:招聘能力高的人,但代价高;招聘一般人才,进企业后再培养。我个人认为创业初期的企业不适合聘用那些看似高手的人,这些人通常习惯在完善的系统、完善的单位工作,他们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他们做成一件事往往需要更多的条件。创业初期的企业最需要的是那些吃苦耐劳、全心投入的员工。在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间,创业初期是企业往往更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因为企业创业初期员工少,需要那些哪里有需要都能顶上的员工,而专业型人才适用于系统化,但系统化在创业初期会使企业成本提高。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放手让员工办事。无论作为老板的你有多能干,都不可能一个人将企业所有的事都干完。凡是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的老板,绝不是一个好老板。在不同专业范围内雇用有关的专才,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才能使各人尽展所长,令公司得到最大的利益。但很多老板就是学不会信任下属;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6、市场开拓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不要仓促地创业。不充分地调研,就难把握真正地市场需求,找到市场真相。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寻找关键的客户源。创业初期需要锁定的客户有两种:一种是一年只做一、两单生意的,但生意利润率高,这种客户要马上抓住,为公司提供利润。另一种是业务量多,但利润率很低,创业初期头3到6个月对于这两类客户相当需要。尤其是第一类,可以为创业者树立信心,而第二类客户可以帮助企业熟练业务,和业务一同成长,也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运营开支。市场的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直接影响业务,并要能够培养出员工带来新的业务。创业初期,业务是公司的命脉。要注意核心业务与辅助业务的协调,不要本末倒置,要有自己专门的业务,也不要放弃其他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7、建立好经营管理平台首先是抓住诚信这个关键。诚信不仅是创业企业开拓市场,赢得客户的金字招牌,更是创业企业引进资金,发展壮大的唯一法宝。每个投资者都希望企业家诚信正直。尽管某些投资者也了解,某些不诚信的企业家或许只欺骗其他人而不欺骗投资者,并且还可能为投资者赚钱,然而,多数投资者还是坚持只与忠诚正直的企业家合作。因为,他们深刻了解,一个不忠诚的人迟早也会对他不忠诚;其次是突出财务管理这个重点。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规范。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依法纳税与合理避税问题,一个是产权和股权一定要清楚明确。依法纳税与合理避税,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税收问题还关系到企业的实力和形象。在企业的产权和股权上如果一开始就不清楚,既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也为今后埋下了隐患,企业发展后,很可能股东之间为此产生矛盾,祸起箫墙,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同时,产权和股权不清楚明确的企业,是没有人会借钱给你的,更不可能投资与你合作。

  张曙光:民企创新首先破除体制性障碍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正在蔓延的野草,众多由草根阶层出发的民营企业,他们的内在动力和企业精神本质便是自主创新。所以说,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在中国特别是民营企业。”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张曙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10月19日晚,张曙光教授在中山大学校园内以10余个案例,娓娓道来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浙江———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它们是一批致力研究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学者专家,历时几年实地调研后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自主创新仍有很大空间

  浙江台州,吉利集团和李书福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这家高举“让中国人坐上中国车”大旗的民营企业,令外国汽车巨头几度以法律诉讼相威胁,令国有汽车企业轮番陷入价格战的漩涡。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民营经济研究专家史晋川的眼中,自主品牌、重视研发、差异化生存是吉利突破市场和行政双重壁垒的重要因素。张曙光教授以此为例,印证这样一个观点:民营企业中的创新意识要比国有企业好,这源于民企内部的有效激励和时刻面临的生存发展危机。“民企永远在靠自己。”在他眼中,吉利之所以在几大国有汽车集团解散自主研发队伍的时候,坚持并扩大自身的研发力量,这个过程不仅是求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逐渐破除后,依旧立于不败之地,“是为了未来的胜利。”人们总是盼望着自己施展的舞台可以随着心的大小而扩展,可是在中国目前政府掌握大量资源并进行诸多管制的情况下,民企创新的空间还有多大?张曙光认为,能够适应中国现有的特殊环境,对民企就是一种创新。“不适应环境,何谈创新?”他举的例子就是浙江许多大企业纷纷成立了党委,企业家主动参政议政,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就是在开拓政治市场资源,国外的教科书和市场实践里你不会见到这些。”此外,在外人看来开放度最小、政府管制最严的金融市场领域,张同样认为“正由于管制才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他举了永康的全国性金融票据市场为例,说明只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配合密切、相得益彰,小县城也会成为一地区、一省乃至一国的金融产品交易中心。

  创新的瓶颈在于体制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自主创新战略首次被提升为国家科学发展的大政方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对此,张曙光坦言,“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因素!”这种体制性障碍存在于各个领域,从源头的科研教育体制,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学研衔接体制,再到提供支撑的投融资体制,乃至创新产品步入市场的审批和激励机制,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他举了投融资体制和科研教育体制为例。他认为在投融资领域也存在瓶颈和障碍,“投资这一块自由度还比较大,而融资这一块便被政府严格管制起来。创新的资金由何而来?”由于各种融资渠道基本还是处于政府严格管制的状态,一些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到银行贷款需要审批,

股票上市需要指标、核准,企业发债需要批准,甚至本应自由运作的风险投资也存在类似问题,“主要是退出途径不畅,政府设置了一些障碍。”

  民企要向自主团结找力量

  创新是力量之源。那么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何在呢?有观点认为分类对待。一类民营企业起步时,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家的文化水平也较低。对于这样的民企,要灌输发展必需进行技术创新的观念;还有一类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是有追求,有想法,但是缺乏足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这要通过市场培养一批能够及时提供科技信息的相关民企来解决。张曙光教授提出了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承认中国的实际,同政府搞好关系。“也就是需求体制内保护和政府资源。”第二则是发展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借助集体力量,采取集体行动,壮大社会制衡,保护自身权益。”虽然两个方向都不失为可行之路,但他更倾向于后一条路径。“不管做什么,民营企业主要还是靠自己!”张曙光不断地强调。记者张勇专题采访整理本报记者贺朝晖 熊薇(晓航/编制)(来源:金羊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