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快乐知足的做饼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0:00 温州都市报

  清晨,悠静古巷里的一间小屋前,两夫妇都围着围裙,丈夫正“啪啪”地拍打着米团,妻子在生火、烧水、做饼,两位劳作者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十几年来,这已成为这条小巷里的风景……

  这是瑞安城区涌泉巷的一间老屋,屋里住过一家三代人,三代人都经营着同一个行业———做饼,这种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庭作坊式手工小吃,在瑞安城区已很少看
到,但黄瑞岳、吴冬梅夫妇却坚持做了十几年,而他们现在还不到四十岁。

  年轻的守业者

  宛如子弹的弹子饼,状如蜂窝的红豆饼,瑞安独有的猪油盐饼、糖饼、炊糕,各种各样的饼一笼一笼地端出来,香喷喷、热呼呼,让人垂涎欲滴。这是清晨吴冬梅端出来的第一份成果,而要做成这么可口的饼,其间要六七道工序,不过黄瑞岳和吴冬梅却不厌其烦,干得不亦乐乎。他们说,看到做出来的饼受到大家欢迎,就觉得很开心。

  记者发现,偌大的两间房子里摆着的都是做饼的工具,大的煤球灶,竹编的蒸笼,还有压面粉团的圆木棍等古朴的器具,他们坚持着手工制作,也坚持着古朴的做饼工具。黄瑞岳说,只有手工做出来的才好吃,用现代化的机器做这些饼口味肯定不行。

  黄瑞岳十七八岁就跟着他的父亲做饼,一家三代做的是同一个行业,也算是世袭了。来自瑞安美丽的桃花村的吴冬梅嫁入黄家后,就专心帮着丈夫操持这门祖传的手艺。她心灵手巧,米团到她手里,只要捏捏拍拍,很快就做成了可口的饼了。街坊邻居有时候不理解他们夫妻年轻力壮为什么甘愿做这种小本生意,可吴冬梅说,除了因为这是祖传的手艺外,自己也很享受这种做饼的过程。不管如何,做饼是他们夫妻俩目前的事业,只要还能动,就一直做下去。

  手上显真功夫

  做饼不是什么大工程,但小细节特别多。首先得买到好米,选好米,这靠的就是好眼力了。正式做饼的第一关就是煮水,冬梅说,搅拌米粉一定要用开水,这样做出来的饼柔软、细腻、口感好,如果用冷水拌,做出来就会很粗糙,所以他们家备了很多水壶和热水瓶。把米磨成粉,再把粉搅拌成米团后,接下去就显真功夫了,拿着米团,左捏捏,右捏捏,用手搓、用拳头砸,十来分钟,可以做二十来个饼。“生意好的话,就多做点,清淡的时候就少做一些,做这生意比较自由,不用逼着自己干活”,冬梅显得很满足。为了不让磨粉的机器声影响左邻右舍的休息,吴冬梅和黄瑞岳都把磨粉放在晚上9点钟左右,磨0.5千克米,可以做一个炊糕十来个饼。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米粉后,一般都是晚上10来点了,得赶快睡觉,因为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就要忙碌开了。

  小夫妻做的饼口味好,生意自然也好,他们做的瑞安特产猪油盐饼远近闻名,周边镇里的人都大老远地赶过来买,也有远在温州市区的人开着小车光顾他们的店。但做饼不能老是一成不变,为了更迎合顾客的口味,吴冬梅都根据时节和节日调整品种。她说,端午节来了,他们就包特色粽子卖;而

七夕节,他们就做麻巧卖;清明节呢,就做绵菜饼。独特的口味,留住了大量的顾客,夫妇俩表示,十几年来生意这么固定,主要是自己把心思放进去做饼,而不是纯粹为了生计。

  2000年,瑞安电视台曾慕名想拍摄他们的专题,但吴冬梅夫妇拒绝了,他们说,做惯了平常人,不想太扬名,只想安安稳稳守着自己的小摊。他们就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空间,没有压力。本报记者张小青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