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众中国新总裁力图复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13:01 京华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刘元星来源:

  昨天上午,北京三里屯大众汽车集团中心,刚刚上任三个月的大众汽车集团新任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在全面了解大众中国的基本情况后,终于首次站在了媒体的面前。除了公布一项名为“奥林匹克计划”的业务重组方案外,范安德坦率承认了公司的诸多困境,他的表态事实上也宣告了大众从汽车列强的紧逼中开始了绝地反击。遏止份额下滑谋求盈利

  “履新”不久的范安德颇有点儿临危受命的意味。昨天,首次面对中国媒体的范安德表现得非常坦诚:“过去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能因此整天躺在功劳簿上。”

  范安德将大众目前的“艰难现状”毫不隐讳地公布出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4年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35%下降到28%,2005年这一颓势继续发展,一季度首次跌破20%,8月份一度跌到了17%;营业利润方面,公司一直在零盈利率之下徘徊,今年的目标是在年底时达到收支平衡,但也不排除出现亏损的可能;截至2004年12月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厂和经销商处的库存总数为15万辆,到今年12月份这个数字有可能降为10万辆。

  范安德称,此次业务重组的目标是通过2006年、2007年两年的过渡,在2008年实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复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止住份额下滑趋势,实现盈利。对于不久前德国大众高层所透露的,大众在中国要保住25%-30%市场份额的目标,范安德表示,不能做出超前的预测,先完成好现在的“功课”再说。

  范安德从两方面解释了将此次业务重组命名为“奥林匹克计划”的含义:一是大众汽车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希望借奥运会起飞;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精神就是拿金牌,争第一。虽然遭遇巨大挫折,但大众汽车要保住中国市场“龙头老大”地位的雄心并没有动摇。重点控制成本准备激战

  据范安德介绍,新业务重组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幅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大众目前已经停止了在华所有产能方面的投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降低成本上来。

  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包括:加大国产化进度,努力实现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通过与国内的配套厂协商,降低中国本地原材料价格,使之与国际水平接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实现联合采购;优化物流、运输方面的成本;加快提高本土开发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大众的目标是在2008年前将成本降低40%。

  对于40%这个惊人的数字,范安德强调降成本不降质量,大众汽车将永远保持“德国工艺水平”的美誉,对质量的要求绝对不能有任何妥协。

  对于价格一直较为坚挺的大众旗下产品未来是否会降价,范安德没有直接表态,但从他对中国市场未来走势的分析不难听出一点儿话外音———降成本是为了下一步降价提供空间:范安德称,在“入世”过渡期结束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排除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出现更大滑坡的可能。目前采取降成本的措施,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明确南北大众分网销售

  早在范安德上任之初,就有专家分析认为,范安德振兴大众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南北大众的分歧以及斯柯达的国产。昨天,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

  对于大众意图整合南北大众销售渠道的传言,范安德昨天给出了最终的答复:对于这个题目,大众方面讨论了很久,并在日本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拥有两个不同的销售渠道是最好的选择。但下一步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汽车产品将进一步加以区分并加大差异化。一汽大众生产的车型将偏向于时尚、精英型的方向,而上海大众则更偏向经典、典雅型的汽车产品。

  范安德告诉媒体,斯柯达品牌将落户上海大众,并将于2007年开始投产。未来大众在中国将拥有三个定位非常清晰的品牌:奥迪、大众、Skoda。奥迪将保持高端市场的定位;大众将主要面向量产车市场操作;斯柯达则定位于更加关注性价比的客户群,即理智型的购买者。除了大众品牌将维持由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两个销售渠道外,斯柯达国产后将参考奥迪目前的销售方式,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以保证品牌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范安德透露,大众计划在2009年之前向中国市场引进10至12个

新车型。所有的新产品都将遵守降低成本40%的“新规则”,以确保市场竞争力。最新一款产品将由上海大众生产,并将在11月初投放市场。据业内人士猜测,这款车很可能就是新款的
帕萨特
GP。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