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9:24 新浪财经 | |||||||||
从2005年10月8日起连续5天推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特别节目,每天晚间黄金时段9点30分起由《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联合播出1个小时。以下为《中国经济大讲堂之徐冠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节目脚本。 主编:张雪梅 编导:康敬锋
片头: 导视(一): 掌声:01:00:00 嘉宾出场: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大家都知道,前天(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了,这是一件全国人民期待已久,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大事,它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一个大国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的充分体现。我今天就想重点地谈一下有关自主创新的问题,题目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谈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战略选择; 第二个问题,谈统一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第三个问题,谈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人物介绍: 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主要从事资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徐冠华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对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他曾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及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徐冠华指出,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匮乏、成果转化不力、政府科研投资不足,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中需要跨越的三道难关,而加强自主创新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导视(二):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03:38:07 当代科学技术有什么新的特点?基本判断就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家都会同意21世纪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个重要的新的特征,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二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都和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它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是科学技术的知识成爆炸性的增长,不断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根据统计,最近30年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依此类推,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在20世纪中期大约需要50年。而到了2020年前后,只需要73天。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不断导致众多的新兴学科的诞生,在最近几十年,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学科的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初600多门发展到现在6000多门。 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家可能也会知道,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将对人类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领域,纳米科学和技术在当前越来越活跃,而所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在最近几十年所获得的成果。 导视(三):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06:56:00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不断地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的机会。我们回顾一下,在19世纪以前,电从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但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的应用仅仅用了7年时间,电话走进50%的美国人的家庭用了6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进入50%的美国家庭只用了5年。 到了今天大家看一看,像生物、纳米等新兴的科学领域,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很多科学发现,很快就转化成为专利和产品。我记得我在70年代末,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手机还是珍品,一般看不到。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手机在中国还是经济地位的象征,所以我们把它叫大哥大。但是到了今天,手机已经进入了每一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街上少男少女拿着各种品牌的五彩缤纷的手机,也是我们街头的一景。 当然时尚的还不仅仅是手机,还比如互联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现在中国在互联网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一亿三百万人,有网站37万个,联网的计算机2100多万台,已经是全球第二位。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几小时之内有几百万人点击上网参与有奖收看。 我所以谈这些,举了这么多例子,想强调一点,就是在当代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而这种周期的缩短对于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说明在一些众多的,像生物技术,像纳米技术等新兴的科学领域,很多国家都处在一个大致相同的起点,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整体的跃升。 导视(四):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11:00:10 科学理论的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在历史上,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往往是生产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新的科学发现。 但是20世纪以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出现了逆转,科学理论不仅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生产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基础,运用相对论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引发了核工业,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发展了生物技术,并且催生了有巨大价值的生物产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科学技术往往是理论超前性的,也是知识密集型的。科学技术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在经济发展当中必然成为主导力量。 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日益普遍,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而仅仅是改变了竞争的形式,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把这种竞争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发达国家通过在全世界吸引人才,控制知识产权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在全世界科技移民当中有40%被吸引到了美国,其中又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发展国家用技术来控制市场,根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着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高度的垄断,从而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 另外发达国家用技术来控制资源,如果说过去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来占有殖民地的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来控制国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流向。目前对空间,对海洋,对生物等战略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比如在1964年美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上天以后,地球同步轨道就成了宝贵的稀缺的资源,由于在这个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180颗卫星,后进国家将无以立足,很难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 导视(五):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16:10:00 刚才我谈了这些科学技术当前发展的趋势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家都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如此重要。所以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基本战略,并且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战略举措来加强科技创新: 第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提出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 二是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最近几年,美国联邦政府、英国政府都提出了这些国家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预算,欧盟提出到2010年要把研究开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韩国提出要增加到4%。 三是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发达国家能够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方面获得领先地位,在相当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这些国家超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的跃升,也很可能要拉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最终被边缘化。面对世界科技的发展,面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科技竞争力的措施,中国应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提出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导视(六):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19:14:10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探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民财富,像一些产油国家;还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像一些拉美国家,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把这些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有几个方面,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明专利,占到世界总量的97%。同时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战国内生产宗旨的比重基本上都在2%以上。 根据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资料所做的分析,中国创新的综合指数大约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们国家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是中国的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导视(七):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21:57:20 为什么中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开始,直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前所未有。 研究分析表明,如果我国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旧保持目前39%左右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国家的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的投资率可以保持到目前40%的高水平,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必须要达到60%,也就是在目前的水平上,再增加20个百分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的瓶颈约束。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水资源仅仅是四分之一。另外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的粗放经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实践已经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已经难以为计,国际的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第三,保证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要确保国际安全和实现统一,芜湖我们国家的空间、海洋权益,以及面对各种公共安全和新的社会风险等等,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国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我们的主动权。 导视(八):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26:29:00 我刚才谈到了我们中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中国能否取得成功?我想我们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未来15年内使我们国家创新的综合能力提高十个名次,进入创新型国家完全有可能。 研究表明,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处在人均GDP一千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的创新的综合指数已经相当于国际人均GDP五千到六千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们国家独具的走创新型道路的最大优势。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的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居世界前列,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另外,我们国家还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我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辨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都为我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国家还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导视(九):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30:11:00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统一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去年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自主创新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什么中央反复地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发展的历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一直是我们国家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和引进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我们国家越来越难以单纯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获得应有的利益,比如我们国家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十块钱,一台鼠标器的价格是41美元,但我们的企业只能得到3美元。我们的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要占到售价的20%。 二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收益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的重大的战略难以顺利实现。 三是一些产业正在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用化学品,国外的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的障碍。 导视(十):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34:15:10 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引进,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和产品开发的实践才能够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且成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 在发展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我们强调国家意志没有过失,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立足点。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回顾一下从冷战时期的“八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加强。在美国等国家,强化技术出口管制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来获得的。 我们应当立足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的努力来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核心技术的问题。坚持自主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导视(十一):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37:33:00 中央已经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涵: 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三就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二战以后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都是在充分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到1:8,这使得本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和他们相比,我国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方面严重脱节。2002年两者的投入之比仅仅为1:0.08,说明我们在引进的过程当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严重不足。 今后我们还需要大量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面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否则我们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的局面。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树立,在这方面要做好自主创新,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树立敢于跨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我们始终认为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实现强大的永恒的动力,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够在多极化的全局格局化中有所作为。 我们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科学家在研制两弹一星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勇气和魄力。在40多年前的,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在当时经济、科技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这样的勇气何等不易。我们今天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前人,把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做得更好。 导视(十二):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41:42:00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当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实践当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在发展路径上要从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所以我们必须要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创新方式上要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的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科技合作上从一般性的交流,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要确立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的重大的战略利益,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的成功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战略思想,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以实施。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科技和经济结合这个问题仍旧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从产业技术进步来看,我们主要是实行以技术换市场,我们主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来看,科技的改革和发展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来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循环之中。 所以我们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应当说这是我们坚持贯彻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因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够坚持我们科学研究,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研究的市场导向,切实地解决我们在研发过程当中时有出现的科学研究水平很高,但是很难市场化造成的问题,比如有些研发的成本很高,市场的价格很高,没有市场竞争力,比如有的产品很好,但是不能够形成工业化的生产,有些技术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够和其它的技术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应该说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得到解决。 我们现在的企业研发能力还很弱,大多数都没有研发机构,因此产学研结合就可以把我们国家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中国的技术创新一定会大有可为。 掌声: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口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来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所以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 我们国家正处在近代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依靠科技创新来创造财富,共同来开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作为一个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的民族,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导视(十三): 现场观众提问:45:44:00 徐部长你好,我想问的就是现在我们经常会提到家电产品,而提到家电产品的时候就会提到核心技术,因为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的话,每年就要向国外公司缴纳一笔巨大的专利费,你刚才说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我想问你就说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向外国公司收取大笔的专利费呢? 同期:徐冠华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国家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核心的芯片和关键的软件,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国家在信息产业一直处于发展的,处于产品低端的局面就不能有效地转变。刚才我提到中国的计算机的利润只有5%,不超过5%。但是有人就计算过,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芯片和自己的关键系统软件,我们的利润就可以提高到40%。 在“十五”期间,国家组织了重大的集成电路、系统软件的重大专项,应该说经过五年的攻关,我们在发展芯片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有些已经在我们的一些产品上使用。当然这还有一个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但是我相信在“十一五”规划当中,这个问题应该得到比较完美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