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出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期间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警告称,直接融资不畅,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她透露,我国正在考虑成立专门的贷款公司,以部分解决目前国内出现的“宽货币、紧资金”现象。
吴晓灵指出,当前国内“宽货币、紧资金”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这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充足,但企业仍然资金紧张。她透露,9月底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9%,这已
是M2持续七个月上涨,增幅也已超过央行年初定下的15%增长目标。与此同时,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国内各大银行却在控制放贷。
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直接融资渠道和工具的缺乏。来自央行的数字显示,2004年上半年贷款占货币供应的比重为73%,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降到了58%,“这表明,当前M2增长更多的是由外汇占款被动增加而带来的增长,贷款创造的货币投放在新增货币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收购外汇给市场提供的货币所占比重却一直在上升。”
吴晓灵指出,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因为结汇而拥有较为充裕的资金,却不能通过直接融资的渠道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宽货币、紧资金”的市场局面。
她呼吁,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所带来的结构调整成本,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使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金融发展的宽度与深度。
吴晓灵还透露,关于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生存问题,央行与银监会正在制定相关法规,目前已经有了雏形。
她表示,拓宽金融投资渠道是政府进行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只贷不存的小型金融机构的存在,对于将民间资金纳入资本市场,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年5月,央行正式将陕西、四川、贵州、山西四省确定为实施小额信贷的试点地区。吴晓灵透露,一些机构正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开展小额信贷服务,现在业务比较活跃的还有100家左右。央行在对其进行扶持的同时,也在加快法规的制定。
她援引央行最近发表的《中国区域金融性运行报告》称,民间集中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人不仅愿意以股权的方式,也愿意以债权的方式把这些钱进行投资。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现在自然人可以发放贷款,但企业和机构却是不能发放贷款。针对这种现状,吴晓灵建议,允许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人成立贷款类的公司,用自己的钱只发放贷款而不吸收存款,以这种方式使民间融资走向合理化。她指出,这样可以把大量的民间资金纳入到正规的渠道中去,并且只需要通过合同来管理。
作者:早报北京专稿 艾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