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视中国国际竞争力下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08:45 经济参考报 | |||||||||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显示,芬兰、美国在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仍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而中国则名列第49位。尽管领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但综合全球竞争力,却较去年下降了3位。 2005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仍有望增长9%,GDP有望突破14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列第五位,综合国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国际竞争力不仅没有靠前
尽管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公共机构质量和技术革新这三项标准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具有较为严谨的科学性,但全球竞争力报告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出中国经济发展概况,国人也无须为这份竞争力排名报告过分较真。负责制订全球竞争力报告的世界经济论坛专家也承认,全球竞争力报告确实有其局限性。因为任何排名都是依据一个指标体系确立的,不同的指标体系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仅以一个全球竞争力报告是不可能全面描述出中国的全部情况的。 的确,由于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因政治制度、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模式和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不同,彼此之间不一定就有可比性,竞争力报告所得出的排名,并不能完全印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正实力。但从排名中多少能够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潜在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视中国竞争力排名下滑的结论呢?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置若罔闻,而必须正视发展中的不足。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赵彦云主任所述,从数据来看,中国在环境、健康、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非常薄弱,亟待加强,但国际竞争力排名也存在诸多主观层次的因素,有一个印象分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国际形象,这取决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多少。因此他们所肯定的优势我们可能做得并不是特别好,而他们否定的东西我们也未必就那么差。 我们知道,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所依据的是宏观经济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三个指标,从商业竞争力和增长竞争力两个方面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结论。此次排名评定,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方面得分较高,位列第33位,但在公共机构质量和技术领域排名靠后,两项指标的名次分别列全球第56位和第64位。这说明国内在公共机构和技术创新工作机制上拖了国际竞争力的后腿。尤其是在今年竞争力排名中,世界经济论坛仍使用政府浪费子指标替代了政府支出的子指标。而正是这个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成为中国竞争力排名下跌3位的主要原因。 记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之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行政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行政事业人员达3500万之众,几乎相当于加拿大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此庞大的行政队伍精减一半不仅不会降低效率,相反有可能增加效率。不可否认,目前国内仍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市场秩序缺乏规范,政府过多介入经济生活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世界经济论坛今年的竞争力排名可谓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诚然,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其局限性,国外机构也不大可能准确地描述出中国的实际状况,对于竞争力排名的先后,我们大不必要过多地去计较,因为这个排名并不能让我们损失什么,反而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但对于名次下滑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能熟视无睹,不屑一顾,通过竞争力排名的变化,能够分析出自己的强项和弱势,从中找出差距,正视不足,从而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进行经济决策,把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这样的认识才是正确和理性的。(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