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缘何出现 “马太效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调查本报记者 岳振

  两县不同发展状况映射贵州县域经济差距在逐步扩大

  9月28日,贵州省惠水县举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百名客商观惠水”活动。在此之前,惠水县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悉数出台。组建工业园区,实现县域经济“跨
越式”发展的势头表现得很火热。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实地观察了惠水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该县有名的“长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分A、B、C三个小区,A区主要进驻医药、食品企业,B区为休闲、娱乐区,C区为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产项目区。据记者了解,截至2005年6月,该工业园区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

  该县除了长田工业园,还有七里冲、杨家山、南郊三个工业园。据当地官员介绍,仅长田工业园里一个即将运营的食品加工企业就可以带动周边近5000人就业,将会为当地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实施园区经济带动能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为主体、优势产业突出的工业布局……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强势企业。”这是惠水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份文件当中对该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描述。“工业强县”的决心在此可见一斑。

  与惠水县目前的发展状态不同的是地处贵州北部的正安县,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有个“国营”丝织企业,其丝织产品质地优良,曾远销东南亚甚至欧洲,红极一时。但是现在记者看到的只是一座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厂房“遗址”。目前令正安人稍感欣慰的是还有一家“专业化、产业化开发野木瓜的私营企业”——遵义天楼野木瓜有限公司(下称木瓜公司)。1992年成立以来就发动当地农民种植野木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形式,建立野木瓜种植基地108个,种植面积5万亩,覆盖2万多农户7万多人口,并以20年保护价包收包交的合同方式与农户建立了产销关系……年营业额在人民币1亿元以上。”

  据了解,木瓜公司成立后,其产品的市场销路很不错。全县也兴起一股种植业木瓜的热潮,当地农民都想从中“赚上一把”。但是没想到,野木瓜鲜果的价格不稳定,一跌再跌,一块钱左右的市斤收购价还要分等级。最后很多地方的野木瓜树就成了供煮饭取暖用的柴火。由于原料、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野木瓜食品就逐渐从市场上隐退。

  醒目的“中国野木瓜之乡”几个铁质大红字被支在木瓜公司厂房的房顶,但与此格调不协调的是厂房内外的那种冷清,这似乎在预示一种特殊的结局。在正安县,除了“野木瓜”,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称得上特色的“产业”,近几年当地政府也在进行一些招商引资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正安和惠水两县的企业发展状况,映射出贵州省所有县(市)经济发展的两种状态。它们的发展状态其实也正体现了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差距在逐步扩大。上述两县同属国家级贫困县,正安将如何发展、惠水的发展前景如何?都不得而知。但是从全省看,贵州有六个县(市)去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没有发展的、正在发展的、强势发展的”构成了贵州县域经济的特殊境况,用“马太效应”(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来形容也并非不妥。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何去何从?

  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发展活力,这是贵州县域经济最大的特点。贵州“县域经济的活力应来自符合本地实际的思路、来自特色所产生竞争力;应发挥比较优势,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贵州省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为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这样的理论概括。

  还是离不开企业,“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更需要中小企业来支撑,贵州耕地用于农用的比例比其他省区要高,但是生产粮食不是贵州的优势。我们应以县城为依托,兴办企业,这样就可以把周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到企业来,这样,企业可以发展,农民可以增收。”贵州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金明亮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贵州的县城一般都在5万人左右,如果能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县城的积聚功能,这样应该是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但问题是,如何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如何抓住特色?这还需各县(市)视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索。

  金明亮及其他专家分析认为,目前,贵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几大问题: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2004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贵州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第25位,略高于云南,而相邻的重庆,同期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第10位,广西第21位,四川第22位。四川、广西、云南在西部百强县(市)中的席位分别为30个、12个、10个,贵州仅有6个;

  二是农村贫困面广、程度深,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更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这严重制约着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以2003年为例,全省城镇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为6568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4元,两者比例为4.2:1,2001年-2003年贵州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如果县域人口保持不变,到2010年贵州省县域经济仍难达总体小康水平;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低,2003年,贵州省县域三次产业构成为30.6:40.9:28.5,而同期全省三次产业构成为22.0:42.7:35.3,相比之下,产业结构高度明显偏低,竞争力不强;

  五是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属偏低省份,而省内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县域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是目前全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贵州的绝大部分县(市)“身处”大山之间,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但是并非没有发展的机遇。烤烟、油菜、优质水稻、辣椒以及畜牧业等都是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所在,而关键是如何使“特色”转化为发展动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