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银行代人挨骂的资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9:33 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评论徐冰

  银行收费已不是什么新闻,但银行的每一次收费,却总能够产生“新闻效应”,哪怕要收费的,未必总是银行。

  “或许不用多久,市民使用银行卡在ATM跨行查询余额时,将被系统自动扣掉一定
金额的查询费。”这是10月11日《北京晨报》的一条消息。据报道,中国银联一位高层人士向晨报记者透露,中国银联拟对ATM跨行查询收费。目前,这一决定已得到中国银联董事会同意,银联方面正着手进行相关的系统改造。

  这个消息一露面,就引起人们的抱怨和骂声。有意思的是,人们的抱怨和骂声,没有针对银联,却毫不犹豫地指向了银行。

  但银联收费与

银行收费,却并不是一回事。此次拟实施的对ATM跨行查询收费,中国银联表示,与ATM跨行取款一样,只针对发卡行而非持卡人。但由于普通消费者未必搞得清楚银联和银行究竟是什么关系,加之银联向银行收的费用,最终肯定会被银行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就如ATM跨行取款,本来向发卡行收取的费用,却被银行转嫁给了持卡人。所以,银联向银行收费,在当前中国的游戏规则下,基本等同于银行向消费者收费。于是,与前几次银行收费一样,这个银联要收费的消息甫出,消费者就将他们的不满,铺天盖地地“奉献”给了银行——消费者并不在乎究竟是谁要收费,不管是谁,银行肯定脱不了干系。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银行这次显然代银联挨骂了。可问题是,能够代人挨骂,也说明有代的资格。而银行代人挨骂的资格为何?说白了,就是能够把骂不当作一回事。

  收费,挨骂——这是中国的银行面临的“意料之中”的局面;收费,骂银行——这是中国的银行消费者近乎“本能”的反应;而边挨骂边收费,宁可挨骂,也要收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收费之路,让别人骂去吧,收费将在人们的骂声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又是近来银行收费屡试不爽、消费者不得不屡屡面对的结局。这三道“奇特”的风景,构成了中国的银行向“市场化”迈进的图画。

  自然,理论上说,银行的服务应该收取费用。这种观念,在近来几次银行收费的宣传中,已经基本被消费者接受。可在中国这个有特色的社会、有特色的时代,理论却好像永远联系不上实际。消费者尽管从道理上认可收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心理上,却总不能接受这种现实。

  这种矛盾,逻辑上当然讲不通。但由此却也并不能推导出消费者不讲理。消费者的理由之一,与银行收费是“大势所趋”相对照,银行的服务却并未呈现对等的“大势所趋”。消费者被收了市场经济的费,却仍然要享受计划经济的服务。消费者的理由之二,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实际是垄断性的行业,而且基本是国有垄断,消费者并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尽管在具体的收费项目上,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做法。可在“大势所趋”的态势下,这种不同,只不过是不同进度罢了。于是我们便看到,只要有一家银行提出要收取某项费用,或早或迟,其他银行必定要跟进。消费者最终要面对相同的命运。所以,收还是不收,早收还是晚收,话语权完全在银行手里。消费者当然有说不的自由,但却没有说不的资本,更没有说不的权力。这也许是消费者最大的不满,同时,这也许是银行甘愿挨骂也要将收费进行到底的最大自信。

  这种最大的自信,某种意义上实际是变相的强制。由于中国的银行先天的资源优势,从而获得了先天的“能力”优势,使得任何人都无法绕开其编织的网络。

  当“能力”没有相应制衡的力量,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节制使用“能力”吗?如果没有,那么,银行先天就有能够代人挨骂却不当回事的资本。因此,尽管收费有收费的理由,而人们的抱怨,也当然有抱怨的道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