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大战不会有赢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8:15 经济参考报 | |||||||||
普洱茶因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文化内涵、保健功效及醇滑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一场豆萁相煎的“内战”却在普洱茶原产地云南省拉开,争品牌、争市场、假冒伪劣等等不一而足。业内的有识之士发出警示:“这样搞下去,没有人能成为赢家。” 普洱茶,按照云南省标准计量局2003年3月公布的定义,是指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有着千年发展历史的普洱茶
2002年,100克的普洱茶在广州卖出了18万元的天价;2004年,广州以78万元拍出了6筒陈年普洱;2005年,云南的十六茶山纪念版普洱茶盒以16万元拍卖成功,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更曾拍出1.2万元的天价。商业行为加上传媒炒作、市场需要,成功地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普洱茶饮用和收藏的热潮。 在诱人的利益面前,普洱茶的“包容和气”精神并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普洱茶热潮带来的利益,使商家、企业、产地等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战争。其中微妙的利益关系,在商标、品牌之争的表象中不难见到蛛丝马迹。 在有着65年生产历史的勐海茶厂,记者品尝到了中国知名品牌“大益”牌普洱茶,那种醇厚滑爽、回甘绵长的感觉令人惊艳不已。当知道这茶生产出来还不到一年时,记者大吃一惊:此前在昆明喝过不少号称5年、10年甚至20年的普洱茶,但与这茶根本无法相比。 在普洱茶市场上,假冒品牌、假冒年限等行为的普遍性足以让消费者丧失信心。在利益驱使下,小茶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办。以勐海县为例,全县仅有茶园23万亩,年产晒青毛茶8000吨左右,但茶叶初制厂就有559家,精制厂有近60家!勐海茶厂党委书记杨庆先分析说,过多的厂家盲目上马,必然导致抢原料、争市场,形成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小厂家因缺乏品牌、产品质量差等原因,销售困难,于是采取假冒名牌的办法。目前“大益”商标已被假货围困,云南各地仅今年就查处了至少7起假冒案件,查获了百余吨假冒“大益”牌产品。另一方面,用茶水泡包装纸“做旧”、加色素使汤色达到“红浓明亮”的标准、标注假生产日期等行为也屡见不鲜。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曾告诉记者,市面上销售的所谓1957年的“云南普洱砖茶”,其实云南1977年才开始生产。 记者沿茶马古道对云南普洱茶的几个主要产地进行采访,几乎每个地方都在为自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争论不休。事实上,云南省关于“谁是普洱茶的正宗产地”的论争已经演变成一场“内战”。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曾云荣认为,如果普洱茶生产企业再不团结起来,整个普洱茶产业将快速走向灭亡。 他分析说,本来大叶种茶是云南省的独特优势,全省企业和地方政府应该利用普洱茶大热的机会,团结一致,共同谋划,让普洱茶走向世界。但目前,云南省内几个大叶种茶主要产区各自为阵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外宣传缺乏统一的口径、规划、形象、包装,有时甚至互相诋毁。如果原产地和正规企业不把精力放在打击假冒伪劣、正确引导消费者、主动开拓市场上,还是继续“内战”的话,消费者的信心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商家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打击,届时整个产业必将走向死亡。 业内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首先应该用成熟态度面对市场,因为广阔的市场是任何人不能独占的,要冷静对待别人的发展;其次要严格自律,抓好产品质量,因为“打铁要靠自身硬”,才能与别人竞争;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多做些统筹协调、化解矛盾的工作,使整个普洱茶产业走上健康、持续、规范发展的坦途。 作者::伍皓 王研 刘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