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白沟现象探秘(下)新白沟的转型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09:40 燕赵都市报

  “从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到工厂制造业,再进一步上升到产业集群的形式,这是白沟这20多年走过的一条路,也可以称为白沟模式。”这是白沟镇党委书记李洪强对白沟的一个总结。事实上,白沟目前面临的问题正是如何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白沟的箱包企业总产值是24.62亿元,利润是2.8亿元,而每个箱包的平均售价不超过10元,平均利润不超过1.5元,在箱包城里,来自南方和国外的品牌占据了大部分中高档箱包的市场。综观白沟本地的箱包企业,目前已拥有规模企业200多家,加工企业3000多家,个体
加工户4000多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但是在这个庞大的企业群中,产值过千万的仅有18家,最大的加工企业用工人数不到200人,全部属于中小企业。今年以来,白沟主动邀请了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为白沟度身打造了一个今后5年的发展规划。在对白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查之后,这家研究院的院长沈青认为,箱包产业作为目前白沟的主导产业,同样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目前国内有不少地方也在积极发展箱包产业和市场,国外箱包业的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贴牌生产基地和自主营销网络,使国内的箱包生产制造和交易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变。白沟的箱包产业中大部分的生产企业以生产中低档箱包和贴牌外销为主,箱包交易城更多是充当国内外中高档箱包代理商的批发交易平台的功能。在这种形势下,产品的研发、销售渠道、外销的订单都不被白沟当地所掌握,一旦白沟的低价优势不再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市场的风险就会出现。此外,白沟箱包产业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市场大、企业小,品种门类多,加工多分散,呈现出“小资本、大集聚”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沈青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希望白沟人和白沟的市场能够主动走出去,把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伸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并且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培育龙头企业,最终形成“大工业支撑大市场”的格局。从目前来看,白沟的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新建成的白沟工业区,已经吸引了68家国内外知名的皮具生产企业入驻,“白沟箱包业正在进行着一场转型,原有的价格优势型产业集群正在向产品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

  学者官员论白沟

  王雅君(河北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树立大白沟概念白沟由自然发展上升到规划发展阶段,是一个进步,但应有更宽阔的视野,应当把白沟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位,白沟的几个“城”作为市场已经很发达,但在产业链上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王辑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

  白沟应当力求进入全球商品的价值链白沟现在是华北地区箱包的零售批发基地,但白沟应当对自己的定位再明确一些,走中低档还是高档路线,具体来说,前者是解决人们温饱的生活必需消费,是廉价而低成本的,后者则是舒适型消费,属于时尚消费,从目前来看,白沟受到人才、信息等限制,高档时尚产业的制造基地不大可能会选择白沟,因此我感觉白沟的定位可以是中低档消费市场。从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光是兴建越来越多的“城”是不足取的,因为交通和物流的进步使得批发市场的辐射区域越来越小,可取的办法是到全国各地去主动“摆摊”,而不是坐等全国人来上门购买。服装和箱包这类消费类产品,目前在全球商品的价值链条中,我们是不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只能主动参与进去,因此白沟要想进一步地提升品牌,只能是把自己主动融入全球商品的这个主流价值链条中去。

  魏后凯(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博士)

  新白沟的希望在于不断创新白沟目前的发展和10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但相对来说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未来可以把箱包的产业链条拉长,规模做大。在宣传新白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自有品牌的发展与壮大,白沟目前的大部分品牌都还在起步阶段,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而一个产业要想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一是要低成本,二是不断创新,白沟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是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唐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

  政府需要管理创新白沟这些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奇迹,现在它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白沟的发展从纵向来看确实值得我们骄傲,但横向地与同期起步的中关村、

义乌等地方来比,白沟应当有危机感。我认为白沟的弱点在于产业集群没有尽快地做大做强,我建议对白沟的发展应当从树立白沟品牌入手,如果能够借鉴河南漯河的经验,将白沟作为河北的一个“特区”来进行政府管理创新的试验,我认为这对白沟可能意义深远。

  袁崇法(

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副主任)

  白沟正面临重大转型白沟以商贸兴镇在北方乃至全国都少见,但现在看来,白沟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转型,它的表现是,过去的商品贸易正在进入以品牌为主导的全新阶段;过去的家庭作坊正在寻找机会向中小企业过渡;过去分散的商贸活动正转向高度分工的价值链条。本报记者:赵志国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