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作中迈向贸易强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35 经济参考报 | |||||||||
中美纺织品争端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美国政府9月底宣布,再次推迟决定是否对我4种输美纺织品做出设限,但10月5日又宣布考虑对13个类别的中国纺织品设限。 其实,除纺织品争端外,今年以来中国遭遇贸易争端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尽管如此,这些争端的解决过程中,中国越来越表现出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通过真诚合作而非“对抗”解决争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正实现着从数量意义上的贸易大国,向实质意义上
贸易争端“愈演愈烈” 用“愈演愈烈”来形容中国面临的贸易争端态势,可以说毫不为过。 首先是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后,欧美援引中国入世协议中的“242条款”,对中国纺织品频频设限,无疑是今年众多贸易争端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其中,中欧纺织品争端,经过双方艰苦谈判,已于今年6月11日在上海达成协议;随后意想不到的中国输欧纺织品“压港”问题,也于9月5日在北京得到解决。而中美纺织品争端,虽经五轮磋商仍无结果。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8月底,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35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4起,特保调查5起。“虽然贸易救济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该局局长王世春说。 进一步的数据则表明,美国今年对我国7种产品发起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的“337项调查”,涉案金额达十数亿美元。此外,国外还陆续出台一系列技术法规和检疫标准,其实施后的负面影响尚难以准确量化。 据介绍,在今年频频发生的贸易争端中,一些新现象值得重点关注。如,欧盟今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势头较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以往罕有类似情况;尽管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案件却日益增多,而且还通过修改反倾销规则等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今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等等。 合作而非“对抗”解决争端 中欧上月就“压港”纺织品达成协议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过去的贸易量很小,现在的贸易量很大。不仅纺织品有竞争力,其他不少产品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总量大了,竞争力又这么强,“由此产生贸易摩擦,谈判也就成家常便饭了”。 薄熙来还认为,贸易摩擦、谈判是绝对的,长治久安是相对的。“按照哲学的规律,必然是摩擦、谈判,再摩擦、再谈判。而每一次摩擦和谈判之后,(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关系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言语之中,对于不断上升的贸易争端态势,不经意表露出了中国的一种自信。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说,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找到了合理解决贸易争端的办法,就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中欧之所以能够两次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用薄熙来的话讲,最重要原因是双方“秉承互谅互让、真诚合作的精神”,这应成为我们“合理解决其他贸易争端时可资借鉴的范例”。 反观中美纺织品问题历经五轮谈判仍未果,与美方在此问题上多“对抗”与“高压”、少合作不无关系。今年中美纺织品谈判前后,中方表现出了极大的合作诚意,如加征纺织品出口关税、实施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措施、组织采购团赴美采购棉花等。“但美方将纺织品问题与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赤字等无理挂钩,表现出了强烈的国内政治化倾向,同时一味增加对华纺织品设限范围,力压中国作出过多让步。”梅新育说,“这种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显然,以合作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能达到互利共赢,而对抗容易两败俱伤。 在合作中迈向贸易强国 事实上,通过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中国国家整体战略的主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5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发表演讲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华东师大国际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认为,和平与发展是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总结20多年来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和经验,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和平与发展。 具体到经济发展层面,中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更离不开“合作”这两个字。 中国遭遇的贸易争端频发,其中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因素,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注重出口甚于进口;出口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高,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少数地区;出口竞争力以成本价格为主,品牌、核心技术仍较弱等。归结到一点就是,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连年上升,但这更多是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提升,即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量的扩张很容易招致他国的反对,贸易争端由此产生。 “因此,中国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与发达与发展中贸易伙伴更多合作、更少对抗,以实现互利共赢。”梅新育表示。 显然,这对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智慧是个严峻的考验。如对政府而言,在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中,谈判、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政府应具备比较熟练、高水平的谈判能力。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此曾有过形象的表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我们的谈判能力不应是“发展中”的,面对诸多发达国家,我们应该具备比较“发达的”谈判能力,这样才可能在贸易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企业而言,低成本、低价格是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撒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实现竞争优势向高层次的品牌、技术等方面转移,才是中国企业成为贸易强国的根本出路。 一年前在西班牙发生的“焚烧中国鞋”事件,让不少中国企业损失惨重。梅新育从中看到,“要规避这些风险,企业除了要有能搏杀国际市场的一身‘硬功夫’外,还要学会争取当地民心的‘软功夫’。如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不能对当地市场造成过度冲击,在当地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在取得利润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实现自己商业目标与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均衡。” 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政府如何引导本国产业正确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由此带来的机遇,企业如何主动进行结构调整以趋利避害,也需要有以合作求共同发展的积极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进行有效合作、进一步减少对抗,从而在全球贸易中实现互利共赢,不仅是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智慧的考验,也是对所有国家政府和企业智慧的考验。”梅新育说。 作者:王小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