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炯:我国商学院如何走向国际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13:48 新浪财经 | |||||||||
9月28日商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举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以下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发言实录: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谢谢张教授。在这个夏天有一个名词很火“超级女声”,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已经把这个案例收入案例库。下面让我们请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先生演讲。
张维炯:谢谢主持人,也谢谢论坛的主办单位,我在这里讲的是我国的商学院国际化进程,非常同意张维迎教授谈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商学院绝对不能做国外商学院的OEM单位,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办学权,我们如何走向国际化呢?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容。 现在的企业国际化呼唤的管理教育国际化,这非常的明显。我可以讲这样几个例子,最近国内有很多企业,到国外去兼并很多企业,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数据,到2004年底,中国已经成为第五大海外投资国,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企业,已经到境外投资。而且近年来海外投资、兼并、收购已经成为很强的趋势。大家都听说过TCL兼并了法国的汤姆逊。还有一些兼并中没有成功的,比如说中石化收购尤尼科,还有现在正在兼并收购的例子。可以说中国企业正在走向国际的时代。企业国际化遇到一个最明显的瓶颈,就是走向国际化要成功的话靠谁来做。TCL的李东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TCL在法国的管理者,他们的收入是TCL高层收入的十倍”,同时,他还说“我们TCL的高层,手机是24小时开机,但是法国的管理层只到上班的时候才开,平时不开”。管理效率没办法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TCL降低成本怎么做?就需要一大批懂得国际商业经营的,有能力的企业家来操作他的企业。我想联想也是一样,我们中石油、中石化也是一样,有更多的企业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哪里来?只能说是我们商学院把他们培养出来,让他们在实际经营当中进行培养、成长,这样的话才能出现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竞争的中国企业家。所以企业国际化呼唤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我们来看看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的管理教育市场有多大。2003年底,在我国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大概有2000万家公司,如果说我们做这样一个比较的话,2000万个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占2%。我们做这样的估算,如果每一个大中企业都需要二到三个MBA和EMBA毕业生的话,大概需要100万人。我们现在教育部批准的课程有96个,刚才复旦大学的院长告诉我们已经有98个,加上合资、合作的EMBA课程有150个课程。我们要完成这样的市场需求,大概需要二十几年的时间。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仅仅满足了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层的需要。 我们2000万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都需要MBA和EMBA毕业生的话,那我们的管理学院到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中国管理教育的需求呢?这是非常明显的现象。其中我们还没有讲到企业的发展因素。我上个星期有机会和一个非常大的跨国企业的老总进行了一次对话,他告诉我,他本科是学中国历史的,那是在三十年以前。当时他学中国历史,他从来没有想到三十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整个的中国经济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他就在说,三十年以前学习到现在有这么大的变化,三十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将会怎么样?我们管理教育的人是不是也可以问一下,三十年以后,如果说我国经济按现在的步骤往前走的话,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们国家的经济一定是世界上经济最强的国家之一。在那个时候,我们管理教育的市场又有多大呢?我们在这所说的仅仅是MBA和EMBA的市场。 还有企业培训市场,在这里我还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的时候,全世界在管理教育和管理培训投入的资金达到22000亿美金,美国管理教育市场投入达到8850亿美元。去年我国高端培训市场,包括我们的EMBA课程,大概在100亿人民币左右。从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出,我们的投入相差非常非常大。管理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刚才林毅夫先生在演讲的时候已经把这点说得非常清楚了,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和管理学院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这些数据,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我们中国的管理学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中国的管理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社会,但这个资源缺乏社会当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家。我们的企业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只有一大批好的企业家出现,才能推动我们中国经济更好地往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育市场的发展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建设意义。 那么,教育市场需求那么大,刚才张维迎教授也说到,国外的企业,请原谅我说“国外的企业”,我有时候经常把我们商学院看成一个企业。国外的企业纷纷进入到我们中国市场,越来越多。为什么?他们看中了我们中国非常大的一个市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我们商学院能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能不能提供合适的产品?如果说我们要在这个市场上继续占领高端市场,要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怎么做?可以说,我们商学院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办好商学院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我们看看商学院的价值链。商学院是做什么的?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仅仅认为商学院就是一个职业化的教育,和理工科、文科、医学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看不起商学院。我原来是上海交大出来的,很早以前也在交大管理学院工作过。那时候交大管理学院在交大是没有地位的,为什么?人家看不起。他们认为理工科里面很多数理公式才是科学,而管理学院的不是科学,我们商学院其他学院的价值链应该是一致的,我们是创造知识、积累储存知识、传播知识,这才是我们的价值链。谁来创造知识?教授来创造。谁来储存积累知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各种书、有各种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作用。传播知识,那更加明确,就是老师来传播。在整个商学院的价值链当中,核心还是教授。如果说我们在整个商学院价值链当中能够把教授队伍做好的话,我们就解决了很大问题。 教授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刚才张维迎先生也说过了,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认为办好商学院还有一些其他关键因素。比如说:第一,求学的机会成本,MBA同学、EMBA同学为什么到这个学校来?为什么到哈佛去?我们想一想,其中就有求学机会成本问题。因为EMBA教学、MBA教学,人生一般来说是只有一次。这个机会成本就非常大,要注意到学生求学的机会成本的话,从一个企业、产品的角度来看,就是读的这个书要物有所值。也就是说,在这个课程中学员学到了知识、开拓了思路,接受到的一个同学团体,获得的信息网络,对他今后的网络、对他的企业有相当多的帮助。如果说是这样,那所获得的利益就高过它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学校、这个课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 第二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这个学校品牌靠什么来树立?我以前一直讲,讲的非常多次,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有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工作。我们招一个学生,收钱就可以了。如果是这样是砸自己的牌子。张维迎刚才说到汽车,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如果从产品角度上来说,价值链当中附加值最高的一块到哪里去了?我们都说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品牌的附加是最高的一块?那我们商学院要不要做这块?我们认为是要做的,如果我们做一个项目,我们要其他人为我们配套,而不是我们为别人配套。我们这个项目应该是我们中国商学院应该承担的职责,这块附加值是中国顶尖的商学院为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一个好的商学院要办得好必定会发生一些成本,如果说没有一定规模效应的话,那么价值链的附加值就体现不出来。在一个集群中的效应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规模是很大的因素。这个规模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体现在办学不仅在于自己的校园,还有在其他地方。美国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的伦敦商学院,他们不仅仅自己的办学点、在校院里办学,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用一句商业的话说,他们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如果我们的销售渠道仅仅体现在北大就在北京,中欧就在上海,那么我们的规模永远也做不大。怎么做?就是要拓宽我们的销售渠道。怎么拓宽销售渠道?我们就要看到要抓住我们国家各个不同地方的市场需求,来做好这个事情。所以我认为,办好商学院除了教授以外,还要有求学的机会成本,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校的品牌,做到一定规模,这样商学院就应该可以做得比较好。 除此以外,我们还想说“怎么来做”的问题。我一直是有这个观点的,对我们来说,对我们学管理的人来说,管理的理念对企业、对学校、对医院、对政府都是一样的。它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产品,为它的客户、为它的消费者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办管理学院、办商学院就像办一个企业一样。要注意到它的产品、消费者、市场,我们可以用这种市场运营的理念放到我们来办管理学院的过程当中去。市场运作的理论是可以使用的,所以我说要用市场竞争的理念,市场营销的理念来办管理学院。我们一定要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 最近从全世界来看,我们的MBA、EMBA的培训教育课程,产品变化很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美国的很多MBA课程原来都是两年的,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变成一年半,有的学校已经变成一年了,时间缩短了。欧洲的很多MBA课程都是一年的。注意我刚才所说的求学机会成本,美国是一个最大的全日制的MBA教学国家,但是现在人数越来越多,现在的短期培训越来越多,他的办学过程中学期制已经改成模块制,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学的方式多样化,远程教育多了,运用现在的IT技术多了,在这样情况下,我们的商学院应该跟上这样的形式,在我们产品上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新的技术对我们的管理教育,对我们传统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非常好的新技术对于我们来说,管理学院的销售渠道就可能能够利用这个新的技术来拓宽我们的管理学院的销售渠道。譬如说远程教育、电视会议等等这些东西,都应该注意到的。如果能跟上这些情况的话,我们商学院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的步子就能够走得快一点。 再有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创造。注重知识的创造不是让你关门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的创造知识,而是要和企业合作,要走到商务的第一线来创造知识。很多知识不仅商学院的教授的脑子当中创造产生,现在更多的新的知识是在一些企业的董事会的会议上、是在总经理的会议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商学院的教授们更加密切的和企业界联系、和实际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更好的把我们所教的内容和实际相联系。 下面我说一下中欧是怎么做的。首先,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优势,因为我们的学校是中国政府和欧盟政府共同合办的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合资商学院,所以国际化自然而然的成为我们非常自然的一个选择。我们全球招聘教授,全球招聘教授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吸引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国家的理念,在课堂里能够把它集中起来。我们要我有哈佛大学、要和芝加哥大学、要跟斯坦福大学争教授,这个成本是非常厉害的。按 第二,要给加收们提供学术支持。这个学术支持是非常需要的。教授到你的学校工作,美国的所有的大学、商学院,好的商学院都对教授的研究提供非常多的支持。除了这个以外,还提供学术学假交流,我们鼓励中欧的教授在学术学假期间到美国、欧洲,到其他地方商学院去,不要留在国内,这样的话,他和国际商学院的主流研究方向马上就能够熟悉。 另外我们和国际商学院合作办学,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我们不为人家配套,而是要人家为我们配套。我们和哈佛大学明年办一个CEO课程,那是我们和哈佛大学合办的。教授配置我们一块讨论,费用我们一块讨论,费用的分享我们一块讨论,课程设置一块讨论。从这个方面讲,我们打自己的品该,不但赢得他们的尊敬,而且我们也学到他们的很多东西。这个是保持独立品牌和刚才说的一样,确实我们在过去的五年当中,遇到了非常多的诱惑,有非常多的其他国家的学校要和我们合作,要请我们为他们办班,我们只有出很少的力我们就能够收到钱,但是我们不做这个事情。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商学院要有自己的品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要有好的品牌。 另外是一个参与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排名,参与国际论证,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国际上有两个比较出名的认证机构,一个是美国的认证机构,还有一个是欧洲的认证机构。这个就像企业一样,我们都说ISO900、ISO1400等等,这些国际标准如果说我们的商学院也能在程序上规范上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的话,我们很多的商学院就能招收国际学生,有更多的留学生会到你这来。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在学生方面,我们MBA课程是全英语教学的,我们招收了20%的留学生,也就是说MBA同学当中有20%的同学是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或其他国家,这个在课堂里面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我们还和国际上著名的商学院交换学生。我们每年有50%左右的学生可以到国外著名的商学院去学习一个学期,我们在课堂里面也收到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UBC、伦敦商学院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和我们的同学同堂学习。这样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我们可以这样说,国际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或者说我们面临的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商学院只有国际化才能满足我们国家、我们国内企业国际化的要求。而且商学院已经到了一个创造知识、创造品牌的时候了,我们只有创造更多的和中国有关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并且把它推到一个国际化的高度,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商学院做得更好。 另外我刚才听了张维迎的演讲,我非常同意他的意见,我们商学院互相要多交流、多合作,国内商学院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术上的、研究上的、教学上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快的加快我们国内的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教授,现场哪位观众有问题? 提问:尊敬的张院长,刚才有一个问题想提,刚才提到我们要提升我们的管理学院的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商学院,师资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师资对商学院来说是知识结构或经验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谈谈它的标准? 张维炯:一个优秀的师资的培养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从中欧的情况来看,我不知道北京光学管理学院是怎么看的,我估计是差不多的。我们一个比较好的MBA和EMBA的教授,在他获得大学的博士以后,大概还需要八到十年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非常好的师资。为什么是八到十年时间呢?因为博士期间,他仅仅是学到一个研究的方法,在国外的商学院,在国外的大学,你在进入教授队伍以后,好多商学院大概有六到七年时间,他们叫终生教授过程。在这个期间,学校的科研任务是非常非常重的,如果不能够在一流杂志发表文章的话,不能有自己研究的主见的话,再好的教授也是留不住的,六到年的时间做理论研究,六到七年以后还有两到三年时间和企业界合作。你只有和更多的企业合作,和老总们多交流,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熟悉企业的情况。所以我说博士之后,必须十年以后才能培养一个好的教授。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教授一定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有非常好的研究能力,对我们的企业情况又非常熟悉,又有非常好的传播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课堂讲课的技巧要掌握得非常好,这才是非常好的教授的标准。 提问:我问一个比较初级的问题,EMBA和MBA都是管理教育,您觉得EMBA和MBA在课程设置上以及教授在教学的技巧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维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EMBA和MBA听上去课程设置是完全一样的,我举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弹钢琴,教学一级钢琴和十级钢琴有什么区别?都是弹五线谱都是有老师教的,这个熟练程度不一样,水平也不一样。MBA同学一般都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那个时候所处的位置是企业的中层或者中下层,他们对整个企业的运作,决策环境不是非常了解。所以MBA教学往往注重功能,然后在最后的阶段把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在对整个企业的运作的观念灌输进去。EMBA的同学都是在企业的高层,对整个企业的运作非常了解,而且他们今后的工作是不需要到每一个领域离去做得非常细,他们所做的就是指挥、决策、用人、制定政策。他们要做的往往是在企业战术层面更多,在技术方面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学校在MBA和EMBA方面,最大的去区别是MBA在功能面要精,EMBA在某个功能上要了解。在战略层面,MBA同学要了解,要掌握,EMBA同学要精,要熟练,这就是MBA和EMBA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