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
成品油提价自7月23日起至今出乎意料的平静。石油市场上的大动作,仅是8月30日时,发改委暂停了汽油的出口退税和成品油的加工贸易合同。
用行政手段拦截成品油因价格倒挂而出现的出口剧增现象,可见现行的石油供应体系尚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应对国内需求。
行政手段只能是一时平衡,市场上存在利益驱动,只要国内外油价倒挂存在,就必然有国内成品油提价的市场需求。
如果不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厂商不能顺势生产节油型产品,消费者没有节约压力,国家也将和节约型社
会的目标相悖。
如今,各种声音仍呼吁我国石油供应体系与国际接轨,而接轨不仅仅意味着石油巨头们所大喊的——“价格跟上”。
首先,打破地域垄断是必须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割地而王,一盘踞华北东北,一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根据地。二者各有利益范围,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前开放价格,即无法真正实现价格开放。消费者又有何实际利益可言?
而实现有效竞争,就应该引入民营资本参与石油行业竞争,增加市场的平衡与制约力量,这是确保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国家信息中心的能源专家牛犁警告说,虽然民间资本热情高涨,但机会还是比较少的。理论上民营企业什么都可以进入,但实际上有很多障碍。
民营石油企业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油源,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要么在本国勘探开采,要么从国外进口。然而国内勘探开采权全部掌控在三大集团手里。在原油进口方面,根据中国入世承诺,非国有企业可以获得部分配额,但配额只有两三万吨到10万吨不等,民营企业单一采购没经验,要通过国有大集团代理,会被先扒一层皮。而且国际上原油的交易量很大,小额进口很难。
综观我国近年来历次油品供应紧张,基本上都与国际油价高涨、国内油品购销价格倒挂有关。而油品购销价格倒挂的主因,正是国家的油品价格机制和石油工业体制。究到底,调油价其实仍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真正的改变,应该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石油工业体制和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以及我国油品定价机制,最终通过放开市场,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
本报经济评论员 李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