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后配额时代的泉州外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 02:15 东南早报

  对泉州纺织品厂商造成冲击的,其实不在于出口配额限制的数量多少,而是此前纺织品放开描绘的利润前景以及最终设限导致的实际空间大幅压缩,使得大量被吸引的投资终究打了一场昂贵的水漂。

  根据记者调查的结果,所谓降低价格和大量倾销,很大程度上或许并不是服装厂商发动的,而是欧洲的零售商在放开出口配额更容易到中国买货,相互在本土打起了价格战,最
后导致欧盟国家内部的产业危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服装厂商都因此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战火虽然终究是延绵到了泉州,大企业却在这场风波中借用配额这个有利条件开始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泉州的服装业也已被悄然改变了原来的生存版图。

  早报记者/杜连财特约记者/《三联生活周刊》蔡崇达

  多事之秋三大“闷棍”敲伤纺企

  8月初,史上罕见的强烈台风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登陆,所到之处,损失无数。

  而对于中国服装行业来说,这个夏天也经受了台风般的考验,不止一次的特保风暴袭击中国,纺企经历了跌宕起伏。

  泉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局外贸科郑金福科长告诉记者,今年4月中旬广交会上许多外贸企业没敢接长单,只有接一些比较急、数量比较小的订单。相形之下,以往在广交会上,大多数企业总是绞尽脑汁多抢订单。

  2005年,本是个自由的年份。广交会举行时,进入后配额时代刚刚三个多月,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开始恐慌起来。

  企业对外贸市场持观望态度。“不接单,下半年将停产;而一旦大量接单,势必给欧美造成特保、反倾销借口。”外贸企业很无奈。

  企业对市场的担心终于渐渐变成了现实:4月28日,美国宣布对中国14类纺织实行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对三个类别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再次对4类纺织服装产品实施数量限制;欧盟对中国T恤和亚麻纱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紧接着就有8000多万件中国纺织品停滞欧盟码头。

  曾经在服装出口占到整个中国1/6的格林公司,董事长赵建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可以说是个多事之秋。几大‘闷棍’不知不觉就落到了纺企头上了。”他说,先是提高出口关税,其次汇率提升,三是欧美设限。据了解,美国对中国设限的7种产品,占泉州服装出口美国比重的38%;欧盟设限的10类产品,占泉州服装出口欧盟比重的30%。

  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后,泉州市相当一部分纺织品出口受阻,估计全市损失近1亿美元,相当于7亿多元人民币。期望太高企业遭遇生死劫

  7月8日,中国输欧10类纺织品配额出炉了,泉州有300家纺织品出口型企业,70多家企业拿到配额,其中单家企业最多的有23件,最少的为两件。

  郑金福指出,泉州企业以往基本上是没有配额的,这次多少也分到了配额,这也是后配额时代有序出口的第一步。配额给纺企带来的麻烦其实不是数量的限制,因为即使欧盟没有设限,也要求比去年增加相应的幅度。从数量上看,比如以前进口1亿件,今年不可以少于1.3亿件,数量方面,以前都能生存,现在多了0.3亿件怎么就不能生存。压力在于,有的企业对这个机会过分期待,想由此迅速做大。

  根据中国纺织协会的数据,从2003年开始,中国纺织业开始大兴土木,据统计,仅2003年,中国国内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2004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过144%,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到了2004年4月,投资增长额高达86%。

  “这是我经历过最折腾的一年。”晋江一家纺织品出口型企业老板张先生说。他告诉记者,2004年中他就开始在电视上看到相关消息———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5年纺织品进出口要放开了。张说:“大家都很兴奋开始筹划着要做一些事情。事实上我们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做大。”

  “所以我们就买了块地开始大量招工。一开始比较顺利,我们虽然没有直接拉到客户,但是以前合作过的石狮厂商开始和我们联系,说要增加订单,而过不久,有一些温州人就自己找到家里来,说要订单。我们觉得形势不错就又准备扩大规模。突然在5月份左右,政府说欧盟要提高税收。因为纺织品行业的出口毛利率通常为5%-7%,净利润仅2%-3%,如果提高2%的税收那就根本赚不了钱,所以再有人来下定单,我们就说要提价,没法接。最终很多厂家都放弃了。”张的合伙人黄三喜说。

  “纺织品出口是个薄利而且循环链条紧扣的行业,一般都是外方下定单时先付定金,这边开始组织生产,然后交货后外方马上付另一笔钱,几乎是前手把钱接过来,一会儿就要把钱给工人。而此前让企业难受的是,一会儿说提出口税,他们不敢接单,工人想走,一会儿说免税,又要抢在欧盟限制生效前冲关,需要比以前还多的工人,搞得生产非常难组织,很多企业就这样被拖垮了。”泉州市纺织协会一位负责人说。

  外贸转型摩擦背后的经济版图

  对于汇率的提升,在徐来凤看来也是件好事。

  徐来凤是两家服装公司的董事长,她的客户来自美国和欧洲,她觉得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因为不断冒出的小厂子经常价格压得低,他们有时甚至帮别人白打工。”徐来凤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而在这次配额风波后,晋江一家纺织品厂老板王先生准备将厂搬到永春。

  他告诉记者,永春招商工作推出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不仅水费电费省,而且税收也优惠,还解决劳动力问题。“这自然很吸引人,我那天去永春,发现十几个晋江老板也都去了,看来这是大家不得已的选择啊。”张说。

  然而事实上在往外走的不仅是中小企业,记者采访的时候福建纺织协会会长单位七匹狼集团刚刚把总部从晋江的金井镇搬到厦门,“他们在这次风波中意识到,作为他们这样工贸一体的企业,如果要生存就要产业升级,就是重点抓出口和品牌。”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王启明对记者说。

  “那些从第三国转回来的中小厂商已经把自己的出口之路断了,而原来借由进出口贸易公司出口的因为这些公司有的开始炒配额而压力倍增,很多开始放弃出口,毕竟这个行业利润太薄了,而此前又因为取消配额形成降价的局面,在这个时候服装厂商之间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主动转投大公司。”泉州纺织协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与中小企业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的是,泉州大的服装厂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异常轻松。赵建河说:“公司在外贸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国际市场那么大,还有些尚未开发的市场,只要产品适应市场,就能够找到发展的天地。”

  “本来预想2005年后会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原先购买配额使公司每套运动服装的成本增加2美元,如果取消全球配额大大降低了成本,服装纺织企业可以过过一段好日子。但没有想到结果竟然是相互降低价格,所以逼得很多企业不断逃往生产成本更低的山区,而大企业在这场风波中意识到自己占领有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纷纷出逃,这种情况造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原有企业的集体外迁,必然在短期内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不仅税源减少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必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如果民企和民资为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或到上海、江苏等地寻求产业升级,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必然萎缩。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又很少,缺乏人才与资本的后劲,必然造成福建纺织品本地资本与产业空洞化。”王启明不无担心地对记者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